车的“国”“民”之辩


 

  

    一线城市的车满为患、二三线城市的车辆激增、限购限行呼声的时有耳闻,似乎都表明中国的“小车社会”已经来临。

    这样的社会里,汽车产品宣传时的重点到底是该以 “民”还是以 “国”为主,车企的选择见仁见智。例如近期长城汽车在央视黄金强档投放的品牌广告,就很值得分析一番。

    这个广告的主打口号 “中国造车 长城造”,是今年初出现的。3月份两会期间,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提出了“中国车”的概念,在议案中呼吁政府对中国制造的自主品牌给予重视和支持。4月北京车展期间, “长城”已经开始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中国造”。

    在众多车企中远算不得强势的长城为何频频亮出“中国车”的旗号呢?笔者认为这既算不得 “底气十足”的掷地有声,也绝非 “底气不足”的扯虎皮做大旗,说到底,一直低调行事的长城,一方面希图借一个概念,来提升旧有的公众形象,从而给未来的市场竞争预留出一个“品牌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是在中国车企出口量不断攀升之时急于在海外“扬名立万”,“富贵险中求”。

    首先,从规模和产品上,长城提出“中国车,长城造”的口号够威够胆,但力度稍欠。“不走自主发展之路,就不会有民族汽车工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长城”董事长魏建军有此“痛言”。虽然长城已已拥有了4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但从轿车、SUV、皮卡三大系列以及动力总成的开发设计能力上讲,与各大车企相比只能算得上是“弱而全”。过往五年长城投入30亿元研发建设资金从企业的收入支出比上算得上惊人,但在全国车企的横向比较上,很难排在前列。即使如此,直到目前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仍只有长城提出了“中国车”概念,这一方面证明了长城的自信和勇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从整体来看,即使是自主品牌车企,出于对技术和品牌诸方面的考虑,在“中国车”的宣传上,仍有所顾虑。

    其次,从产品上看,“中国车,长城造”并未偏离长城一向的宣传定位,但宣传思路更加清晰。长城以皮卡起家,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丰富了SUV、轿车、客车等车型,但其市场销售的主力仍是SUV、皮卡,在中国乘用车占最大份额的轿车领域,还算是一支新兵。凭借这样的结构打出“中国车”的旗号,为主推的SUV和皮卡车型助力的效果有限,但对包括腾翼等轿车车型而言,突出“自主品牌”的味道,则帮助极大。

   除希图改变公众旧有的企业品牌形象外,长城急于推出“中国车”的口号,有无实际的意义呢?这就要看长城对于海外市场给予的希望有多大了。从长城的“外销”状况来看, 13年中长城汽车以皮卡、SUV、轿车等三大类车型20余品种已打入欧盟、非洲、中南美和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在国内自主品牌中是名列前茅的。如果是为了争夺海外市场的份额,提出“中国车、长城造”的口号可以理解。但即使以长城最乐观的出口量所占总产销份额的比例来看此口号的提出也算得上是“超前”。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没有可靠的品质作保证,“中国造、长城车”如出现质量问题,很容易让国外某些人借题发挥,授人以柄。从某种层面上讲,长城与其说在“标榜”毋宁说是在“冒险”。如果联想到2010年5月之后,长城出口订单已达3200余辆,出口国家不仅包括埃及、叙利亚,马里等发展中国家,也包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更会感到这种风险的艰巨。长城方面给出的数据显示长城汽车1—7月份总销量增长了84.12%,说明此“险”冒得值。

    几年前,曾有一些车企热衷于炒作 “国民车”概念,说到底,就是要争一顶“高帽”以在夺市场时求得方便。但时至今日,在中国市场仍无哪一个品牌敢于承担“国民车”的称号,可见“高帽”并不是那么好戴的。长城汽车作为自主品牌车企的“中坚力量”并未在彼时争 “(国)民(车)”,却在当下争“(中)国(车)”,其海外扩张的迫切之情,已呼之欲出。(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