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不自由则校长可以为所欲为


       仅仅是因为在网络上贴了一首抨击校长的打油诗,常州市知名中学武进高中特级教师高天友几度陷入“麻烦”:警察传唤两次,又被“流放”到偏远学校。诗中有云:“教学管理一团糟,自由落体往下掉”,高天友如此解释:“虽是打油诗,句句均有事实根据,但绝没有诽谤。这实际是在干群正常沟通渠道不畅情况下的一种无奈之举”。(《扬子晚报》8月25日)

      教师批评学校、批评校长而惹祸上身,此前还有一起。2008年11月,湖北民族学院代课老师郭广林因在博客中撰文批评学校70周年校庆变味,遭校方解聘。彼时网议纷纷,网友质问:“都什么时代了,难道还要重演因言获罪?”“公民连批评的权利都没有了吗?”现在看来,这些质问并未过时。“打油诗”事件再一次以冰冷的事实验证了一个常识,若批评不自由,则校长可以为所欲为。

      一校之长、全校校务是不可批评的吗?当然是可以的。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天然对于校务有关心的权利,某种意义上讲,此种“关心”权是平等的、普泛的,也因此是正当的、天赋的。普通教师可能与校长在职务上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更多体现在分工不同、司职不同,而绝非权利的不同。校长固然对学校发展、前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一班教师也同样责无旁贷。校长并无特权可以抑制、甚至祛除教师的责任和权利。

      从媒体报道看,高天友教师一贯关心校务,热心建言,这一点从被批评校长邹平的话中可以窥见一斑:“他用多个网名在网络上发帖说武高高考不行了、管理不善。”一所学校能够有这样热心的教师其实是一种幸运,如果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层能够虚怀若谷、察纳雅言、大度自信,则完全可以将高老师的批评转换成推动学校工作的动力。正如高老师所言,正是因为下情缺乏上达渠道,他才退而选择在网络上发帖表达意见。

      遗憾的是,与武进高中一样,很多校长并不能正确对待批评,甚至往往将批评视为对校长权威的挑战,必欲除之而后快。其实,古人早就有了“止谤”的高明做法,那就是宽容批评,让人畅所欲言。反之,如果人家一有不同表达,就大扣帽子,什么侮辱诽谤学校、破坏形象云云,也太虚弱了。几番打击下去,偌大一个学校肯定就没有人再愿意说话了。批评不会使学校真正垮下去,而打击批评则肯定会让学校衰落。

      那么,教师与校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按照理想状态,教师与校长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大家共同把教学的事情做好;可是从目前科层制的实际情况看,远不是这么回事。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掌握了财权、人事权的校长高高在上,是老板也是教主,很难亲近。教师大概只能在本职工作的范围内做事,并无思考全校、关心全校的可能性。长期以来,很多校长其实已经习惯并很享受这种感觉了。

      教师与校长的平等合作,大概只在学者叙述中的老北京大学、老清华大学、老浙江大学存在过一阵子。话说蔡元培先生长北大、梅贻琦先生长清华、竺可桢先生长浙大时,均流传过教师与校长平等交流、精诚合作的故事。有人这样评价梅贻琦:梅校长有一种忘我的人格,只知有事,不知有“我”;他待人以诚,遇事都要公开讨论;如果大家意见不一,争论不休,他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指出症结所在,使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世事沧桑,如今的校长们越来越缺乏这种“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品质了。他们可能更喜欢的是一切皆出于我的主宰者感觉。赏也由我,罚也由我,只能颂扬,不能批评,如果非要批评,首先动用警察,其次动你饭碗。于是,围墙之内,尽是一个一个的小小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