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中国实践


    大家好!

 

    感谢中国(大兴安岭)低碳经济论坛让我们有机会共聚一堂,交流对低碳经济的感受和想法。

 

    我今天在这里想要表达三个观点。

 

    第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了中国一个全面赶超美国的机会,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全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第一动力都是信息技术,但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是一个转折点,2010年以后人类社会将从信息时代转变成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将成为全世界的第一经济,这对中国正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从1995年开始萌芽到2000年以后全面展开的,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时代,中国因为当时国力还没有那么强,人才还没有那么好,政策环境还没有那么成熟,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中国要全面追赶美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我们中国人所知道的著名互联网公司,除了新浪、搜狐、阿里巴巴这些本土的企业之外,你所能看到、想到的互联网公司全部都是美国的。从雅虎yahoo开始,到Google,一直到Facebook,无一例外。美国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已经很早就占领了所有制高点。但是,现在当低碳经济在2010年到来的时候,中国的国力已经强盛起来,面对这个新的机会,我们几乎和美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讲,我们一定要抓住绿色、低碳、环保这样一个新的机会。

 

    第二点,我认为低碳经济是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本性和传统文化的。中国人讲究人天合一,讲究生活的那种田原舒适性,同时,中华民族又是比较勤劳和节俭的。美国人口差不多只是我们的四分之一,但他们能源消耗的总量,汽车的总量、各种用品的消耗总量,却和我们差不多,甚至要超过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人口教育的基础上是有优势的,我们有很多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观点是不需要去教育的,我们的老百姓天生就是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

 

    我要说的第三点是,现在我们中央政府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对绿色低碳环保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应用太阳能的问题。地球之所以有今天能有万物生息,就是因为有来自太阳的能量。今天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如果我们把太阳能更好的利用起来,就是可以消解的。但是说到实际对太阳能的利用,现在我们从中央政府对于运用太阳能的政策,到国家电网公司对于太阳能电力的上网,到地方政府推动促进太阳能技术的应用,我认为这些方面的力度都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以德国为榜样,就可以看到巨大的差距。

 

    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已经到了消费时代,旅游业的大规模的发展是今后十年一个勿庸置疑的、也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发展旅游产业对于像大兴安岭这样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会。过去,我们很难想象云南、海南这样地处边陲、交通欠发达的省市会成为旅游的热点或者国际性的旅游岛,但是这些都已经变成了现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过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间成功的一些模式,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当中都有可能会被重新改写。在五年前,我们很难想象吉利汽车可以收购沃尔沃,也很难想象沃尔沃最后会落户在黑龙江、在大庆;同样的,在五年前,我们也很难想象继第一代的广东东莞、第二代的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之后,中国的第三代电脑生产的最大基地会落户在重庆。所以说,事在人为。所以我想,生物产业也好、旅游产业也好,这些都是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国国家崛起、民族崛起、民族复兴的巨大机会。原来我们很难有这种主旋律,现在这个主旋律不仅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也是全世界人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

 

    大家应该有注意到,十月份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联合国关于气候组织的磋商将在哪里举办?是在天津!过去,这种大型的、多边的重要会议的举办地根本不可能安排在中国,但现在一切都已经变得不同了。我想这些都是在2010年之后,在新的一个十年里中国所面对的巨大的挑战和巨大的机会。下面就要看的是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抓住机遇了。

 

    我们的国家可以么?大兴安岭可以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赵民

在“2010中国(大兴安岭)低碳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201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