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从网上问政到网下办事


从网上问政到网下办事

 

 

孙安平
 

 

2010年08月20日10:0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责任编辑:张玉珂)

共有 2 人表态:  (查看新闻表情排行榜

感动
(0)
 
温馨
(0)
 
难过
(2)
 
无聊
(0)
 
同情
(0)
 
愤怒
(0)
 
可笑
(0)
 
奇怪
(0)
 

  作为唯一一家覆盖全国的互联网官民互动平台,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4年来日均接收留言1300—1500条,有41位省级主要负责同志、157位地市级主要负责同志对网友留言做出公开回复。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网民3.86亿,相当于每4个中就有一个网民。网络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干群互动的渠道,但网上民意却成为民意的“晴雨表”。唯因如此,网络问政不仅体现官员网上“微服私访”的亲民作风,更成为新形势下执政行为的必然选择。

  一块留言板,却是民意的大看台。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网事”却是现实的。如果说上网听民意是手段,那么下网解民忧则是目的。网络问政,不仅看各级官员在网上是“怎么说的”,更要看其在网下是“怎么做的”。网友和群众正是从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回复,一桩桩看似不起眼的“网事”,来称量对政府和官员的满意度。

  客观而言,我国以官民互动为典型特征的网络问政工作总体上好的。但勿庸讳言,有的部门网站“冷漠沉睡”,对网民的诉求置之不理;有的对网友留言虽也及时回复,但玩文字游戏,就是不解决实质问题;有的部门对“网事”也踢皮球,推来推去;少数干部不上网、不触网,表现出应对网络的“本领恐慌”……凡此种种,折射出少数部门对民意的漠视,而如果民意长期被漠视,可能要付出代价的。所以,这也考验着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执政智慧。

  笔者以为,各级官员既要在网络这个原生态世界里听取民意、了解民生,同时,也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下力气办好“网事”,力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响应,形成官民良性互动的政风,从而凝聚起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强大合力!

  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在信息社会条件下,“把人民放心上”,当从“上网听民意、下网解民忧”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