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海外企业的能力超强,国内百姓的消费能力减弱


如果从GDP的总额看,我们绝对是超级大国了,如果从近年来(包括今年)大规模抢购海外企业的势头看,也有些超级大国的影子,如果从“海外抄底”的舆论和到全世界消费的新闻看,我们应该是全球上比较富裕的国度了,如果在从我们这两年的大规模工程投入(从北京,到上海,再到今年的武汉、广州等地的大量工程投入)看,我们的内需应该是全球最强了,如果再从上市公司不断打造系列富翁的眼花缭乱现象看。我们的国民(也包括我本人)有些沾沾自喜应该不会令人奇怪了。不过,从今年汽车企业集体“低分”等情况看,我们的百姓消费,力似乎遇到了瓶颈!

一方面是钱看起来多得花不完,一方面是怎么刺激好像除了打算买房其他啥也不想消费。

这是怎么了?

至少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拉动内需的政策努力尚未达到目的,但拉动内需的国家资金可是投出去了。这些钱为什么在1近2年的时间内传导到普通百姓的腰包里去呢?关键是数万亿钱的真正主体使用者是地方政府和大型央企,而最集中的当然是汽车制造企业、工程企业、能源企业以及相关上市公司等。然后再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传递到更分散的企业和个人手中。

可是谁有能监督这个传递过程呢?最终到了消费能力集中的普通人手中的时候,漏斗里的钱还有多少呢?

我觉得,这种传导机制有些太集中,其实还有另外的传导机制,更加大规模的草根化传导机制,可能更直接、更通透,那就是为大量的小企业减负,降低小企业的各类税收、对于小企业用人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甚至优惠,让拥有中国90%以上员工的中小企业迅速成为打造超强消费主力军的生力军。

同时,真的将扶持中小企业的贷款政策落到实处,让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有缓冲和成长的机会!、

鼓励创业,可是创业的往往都是小企业,且往往是普通的制造企业和中小服务业(各类制造企业、商业零售业、旅游、酒店、餐饮企业、洗浴、健康等)。

如果我们的资金大量流向了“做大做强”的豪门、流向了更加有钱的股市和上市公司、流向了来钱更快的股市、投机,那,疯狂消费的永远少数人,而少数人消费的倾向就是奢侈品、高端住宅和高档汽车。让更多的工人、服务员、农民、学生、新晋员工扩大消费,谁给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