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认为,如果陕西省招办对孙见坤网开一面放行档案,可称为“开明”;若按照规章将孙见坤“卡”住,则可叫做“严格”。(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尽快8名名牌大学的教授联名请求破格录取“天才”的精神值得肯定,实际上也是想触及“一考定终身”的深水区域,是回应公众的广泛腹诽,是局部改革高考制度所迈出的积极一步,颇具破冰之意。但在当前语境下,我认为孙见坤被卡在招录规章面前,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无可厚非。因为若复旦这次录用了孙见坤,会派生出至少两个问题:一是违背了当前的高考制度;其二,有违高招公平。
首先,在当前尚未抽身“以考代教”的思维怪圈,没有掐灭“成绩决定成才”的大学选才的固化机制,未从荡涤“教育产业化、办校能赚钱”的阴霾上下功夫,不拿出一套行之有效地遏制“考试经济”歪风的泛滥,不摧枯拉朽式地剔除高招体系上附着的不公平因子。我想,对高考的任何意义上的改革都可能收效甚微。尽管这次复旦参与的教授众多,客观上有远离私心的条件存在,但却为新的违背高考制度摆上一张温床。
你国学算“天才”,我能踢球算不“神人”;你能唱歌算“歌王”,我能写字算不算“书法家”…… 俗话说,窗户推开苍蝇就会进来。一旦这一口子洞开,麻烦可就大着呢;如果“分数线”这根硬杠被各自为政的“土制度”撬开,原本就不缺少“技术变通”能力与走人情网“天才”的操作者,便会将这样的改革模版弄成“四不像”。因为就连以法律形式确认的高考,作弊在一些地方都禁不住,我们真地无法堵住老师与家长们脑中的“歪点子”。在判定“天才”自由裁量空间如此之大的现实下,这种破格完全可能演变为学生作弊、家长贿赂教授、权力抓扯金钱等灰色互动,这势必为关系和权力留下斡旋空间。
其实,不管是学者呼吁废除高考也好,还是一些大学“试水”高招破格录用也罢,都或明或暗地代表着“精英阶层”的利益诉求。这样的诉求无以幸免的较少代表着普通百姓的呼声。在缺少公平竞争、制度监管的环境下实行的人为因素浓厚的招录“天才”,将砸断以前穷家孩子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的惟一道路。我们为何不捅破当前高招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的这层“窗户纸”?
我们仅以北大清华招生为例:2007两校在京招生650人,但北京考生仅12万人;而两校在冀招生却不足150人,但考生却高达55万人。此非北大清华就一定比其他高校优秀,而是这种招生地域不公思维实际上凸现出当今培养人才体系上存在的不公现实。这理当引发我们社会的制度性思考,尽快填补其间的不公鸿沟,这事实上比录用几个炒作意味较浓的偏才、怪才要重要得多,也要现实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