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柏枧山


柏枧飞桥

  柏枧山乃黄山余脉,主峰海拔999米,位于宣州区东南黄渡乡(原杨林乡)境内,距市区35公里,景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辞源》称其“溪谷深邃,峰岩回曲,山水秀美,甲于江南”。

  柏枧山名由来,《宣城县志》载:古有僧以柏皮为枧(注:水槽)引水入厨,故名。俗称百尖山,其最胜者为飞桥。

  柏枧山主峰天台,飞瀑长泻,极为幽胜。《辞源》称其“溪谷深邃,峰岩回曲,山水秀美,甲于江南。”古人有咏柏枧山诗云:“路人瞿硎室,松深古佛家。虹飞惊度壑,雀乳坐啼花。怒瀑冲云断,奔崖撼石斜。茗芽香共摘,帙露啜朝华。”晋代贤士上瞿硎先生隐卒于山中。自明代起,即为探幽寻胜佳地。在险峻山中,宋时依崖跨瀑架设一桥,名曰“飞桥”,古人有“两山壁立跨飞虹”之句,“柏枧飞桥”为宣城十景之一。1978年改木结构为钢筋水泥结构桥,桥身升高3米。

  钟灵毓秀的柏枧山麓,自北宋年间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后裔迁居于此后,这里成为梅氏的族居之地。进山口的梅村山,明清时期建有“文峰书舍”、“柏枧山房”,为梅氏族人读书和讲学著述之所。“文峰书舍”为处士梅珍建,进士梅鹗撰记。继梅尧臣之后,梅氏家庭人才辈出,先后孕育出梅禹金、梅文鼎、梅毂成、梅清、梅庚等明清两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古文家、数学家和画家。今仍存有梅氏故居、宗祠、茔墓的部分遗址和碑刻。古人题咏很多。仅明代万历年间宁国府知府罗汝芳游柏枧山时的题刻就有“引虹”、“谷口”、“临流”、“流笔”、“奇甚”、“仙人岩”、“云生处”等。今双钩摩崖大字“云生处”仍清晰可拓。距飞桥不远处为清代古文大家梅伯言的“柏枧山房”,著名的《柏枧山房诗文集》就编著于此。柏枧山北的坐吉村,是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的梅文鼎的故里。

  柏枧山深山处有一个“万人坑”,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令下,周围读书人为避灾难携书藏粮,躲进柏枧深谷。后因粮绝,人亡谷中,遂被称为“万人坑”。由于坑深谷陡,人迹罕至,这里成了野生动物栖息之地。

  柏枧山特产丰富,不乏珍禽异兽和名贵药材,如马牛羊(俗称四不象)、金钱豹、豪猪、山猴、山鸡、现眉和石耳等。柏枧山山水田园美不胜收。雄奇的山川、幽深的峡谷、茂密的森林、珍奇的禽兽、美丽的河流、广阔的草原、蔚蓝的湖泊、绿色的田野,四季分明,处处皆景。柏枧瑶池、钟鼓潭、棋盘石、水阳江漂流、皖南大草原跑马,一直为人们探幽揽胜之所,构成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但对柏枧山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发展及旅游业的开发,还需要做深入的探究与努力,使得柏枧山重新吸引世人关注的目光。

柏枧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