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圈子待久了,听多了web2.0,2.0时至今日已经是个行将out的词儿了。如果公益事业按照类似的分级方式,似乎还没有进入2.0时代。因为一直在通过“茶缸”进行摸索,所以今天也我理解的“公益2.0”。
第一件事情是做功课。google、baidu了一下“公益2.0”这个词,发现两种主要的提法:一种是腾讯在“公益2.0”强调的是人人参与;第二种是中国公益2.0的行动,在互动百科里面,对于“中国公益2.0”的概要是:“中国公益2.0项目的目标是为中国的公益组织提升互联网传播能力。方式为面向中西部的草根公益组织进行研讨和向中国的公益组织引入web2.0工具。”。但是我又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看到多数对于“公益2.0”的理解虽然是强调人人能参与的公益,但我发现还是需要两点:
- 参与者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或者时间支配能力。
- 需要参与到某些特定的组织从事某种特定的行为,而组织的产生通常是名人、名企来出资运作。
那么你会发现这迈出了第一步,却似乎并不彻底,因为参与者本身并不能保证体系的运转,那么当名人或者名企终止了该计划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项目结束。而且企业一般提供的资金是相对有限的,参与的人数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似乎也限制了公益2.0的发展。最终又回到了传统的公益模式,变成了传统模式的演化。
我对“公益1.0”的理解:
- 特定人群参与;
- 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运营;
- 由参与者提供价值维持体系运转并通过相应的机构讲提供的价值转移给受众。
我对“公益2.0”的理解,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 广泛的可参与性;
- 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运营;
- 由参与者创造价值从事公益和维系组织的运转。
那么什么是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呢?那就是真正的“人人皆可参与”。没有网银?没关系;没有手机钱包?没关系;不愿意绑定手机服务?没关系;拿不出钱来?也没关系。只要你有一颗爱心就可以参与进来。把公益由传统的名人、白领阶层、大企业做的事情扩大至该组织所能触及的所有人员,如果是网络平台那么面向的对象就应该是所有的网民。如果是这样,那么公益就不仅仅是传统的公益行为,而且能促进一种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感觉这话说得很大很空,但如果做个简单的设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有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意识,从中获取一点点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那么也许社会就不会冷漠。
那么肯定有人会说,不出钱、不出力的公益岂不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吗?而这就是公益2.0平台要研究和从事的工作,如何挖掘参与者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才是公益2.0企业和组织要思考和发掘的问题。建立一个平台,让网友通过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去创造价值,那么用这个价值再回馈给社会,那么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公益2.0模式,是一种创新,由传统的财富的转移,变成了财富的增加。而且公益本身的运作,不再依托外来资金的注入,而是自给自足式的。
一点粗浅的理解,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于公益2.0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