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用心:“8亿”中国人“被中产”


是何用心:“8亿”中国人“被中产”

/管益忻

 

近来,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的报告妄称,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人数已达8.17亿。此消息一经传来立即令国人一片哗然!它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每天消费2-20美元的人群”。根据这一标准,2008年亚洲的中产阶级占亚洲总人口的56%,为19亿人。然后,报告又将中产阶级又划作“底层”、“中层”、“高层”三类,而中国的“中产阶级”中有3.03亿属于底层中产阶级,经济状况略强于贫困人群,他们一旦遭遇任何重大危机,就会很容易地重新陷入贫困线之下。

广大的中国百姓在读到这则消息,尤其看到自己“被中产”之后,甚为这一划分标准的武断愤慨。而目前关于中产阶级的流行定义是: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显然,这个定义其实也只是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极大弹性的模糊标准,这那里有一根确定的杠杠?

而在今日的世界上,有关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简直是五花八门。据说,在新加坡的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而其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年收入约1万美元,都可算是中产阶级,但在韩国,很多人没有房子,且韩国工人人均负债1万美元以上;就香港而言,月薪2万到5万港币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体了,然而,这并不是说你就成了中产阶级,还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价,你的消费方式,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早在2001年的时候,美国人就曾进行过一项中产阶级生活费调查,结果显示,年薪10万美元的3人美国家庭,在美国也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的起步水平,也即美国的“下中产”。而要想在北京达到美国底特律下中产家庭的生活水平,一年则需要78万港币。由此可见,我们并不能单纯从收入标准的角度来定义中产阶级。

 

尽管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各异,但中产阶级的生活品味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统计指标,比如像幸福指数这样的概念可能更有利于衡量中产阶级的收入及其与之相紧密联系的生活品味大致该成为其核心标准。目前,在我国“中产阶级”是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

根据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提出的作为“中产阶级”的白领阶级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白领应该是中产阶级的主体人群。但目前我国的白领阶层生存压力空前增大,一方面是房子、食品等日用必须品的价格持续疯狂地飙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承受着近乎极端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扩招之后的大学教育在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的同时,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技能需求之间产生严重的背离。从这个视角来说,中国的白领正在和中产阶级渐行渐远,除了房子,还有工作、健康压力,如果说部分白领有中产“收入”的话,那也决无中产“生活”。这或许就是“8亿”中国人“被中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毫无疑问,亚行之所以扯高嗓门儿大呼“8亿中国人中产”是别有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