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大宗商品唱主角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民营企业崛起的十年;本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十年;而接下来的十年,则将是大宗商品唱主角的十年。这十年,中国将会出现哪些革命性的变化呢?

  首先,要分析未来十年中国大宗商品的基本需求。在未来十年中,“中国制造”将进一步升级,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主要围绕“中国制造”的需求展开。这是中国大宗商品持续增长的关键方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制造”所消耗的大宗商品是为全球服务的。另一个方面,这十年是中国真正迈入现代化门槛的十年。中国居民的衣食住行、各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都将面临全面升级。在这个升级过程中,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未来十年,大宗商品将会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谁把握住了大宗商品的主导权,谁就把握住了未来十年经济的主导权。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这期间中国大宗商品领域会出现哪些业态变化?大宗商品的十年,究竟是怎样的十年?

  在未来十年,会有很多大宗商品的贸易商成长为运营商。传统的贸易商以盈利为目的,哪个品种有利润就做哪个品种。而运营商和贸易商相比,则有更大的主动性,并且能够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核心的一两个产品上,并做到全球领先的水平,这就使得他们主动去利用虚拟市场来对冲实体市场的风险。运营商是传统贸易商在全球化和新经济条件下往前走的必然阶段。在未来十年,中国的每一个需要大量进口的大宗商品都会出现这样的运营商,他们熟悉西方游戏规则,也熟悉国内现货市场,能够灵活使用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能够主动运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落差来获取利润。

  在未来十年,中国会出现若干个大宗商品的做市商。和运营商相比,做市商有更强的金融属性。做市商制度一直是西方大宗商品交易制度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伦敦金属交易所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做市商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做市商不仅需要“进得来”,还需要“出得去”,同时要有相当的现货库存。所谓“进得来”,就是指做市商能够拿到足够的货源,在市场需要的时候,能够买到足够多的大宗商品;所谓“出得去”,是指当需要大量卖货的时候,做市商能够快速出货。正是因为做市商能够两头通,因此价格主导权往往就掌握在做市商手中。

  在未来十年,中国大宗商品的仓储物流行业会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大宗商品仓储物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仓储公司的国际信用。现在国际上领先的仓储公司如世天威、CWT等都是百年老店,他们基本上垄断着国际上主要大宗商品的仓储配送。尽管中国的民营仓储物流公司的服务不错,成本也低,但是由于他们的资信不够深,国际上的银行并不认可他们所出的现货仓单,这使得存储在他们那里的现货融资难度加大。但是相信在未来十年,中国的大宗商品仓储物流行业将会出现新的行业标准,会有几家领头的企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市场信誉,并能够和外资企业全面展开竞争。

  在未来十年,中国将会出现很多面向大宗商品领域的金融创新。现在在国外,针对大宗商品的一系列的金融衍生服务已经非常成熟,也非常发达。他们能够为客户提供从采购付款、海上运输的贸易融资再到中国保税区的仓储融资一条龙服务。而这些银行的客户只要在需要现货的时候把货款汇给这些银行,他们就能够从保税区直接拿到货源。也就是说,在整个供应链上,前面95%的流程银行都给解决了,大宗商品贸易商只要最后的5%和销售有关的环节用自己的资金来周转就可以。这意味着他们运营资金周转速度是飞快的,这对于大宗商品的经营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国内银行由于不能参与期货交易,大宗商品的质押融资基本上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但是在未来的十年,这种现状肯定会发生改变。

  在未来十年,中国会出现很多针对大宗商品配置领域的不同环节的产业集聚。比如说会出现大宗商品的仓单流转中心,在这个中心里,所有大宗商品的仓单都能够自由流转;比如说会出现大宗商品的保税集散中心,在这个集散中心,整个亚太地区的大宗商品都将从这里分包;比如说会出现大宗商品的金融服务商业中心,大量专业的做大宗商品金融服务的机构会进驻这个中心,为中国的企业提供大宗商品的质押、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

  一直以来,如何争夺大宗商品价格主导权是中国人最为关心的话题,这本质上是如何将“中国是世界上大宗商品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一基本特征从目前的被动劣势,转为将来主动优势的过程。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国会真正赢得大宗商品的话语权。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7月29日《中国经济时报》“战略透视专栏”


 

我的相关日志:
 
2010-05-05 | 在危机中把握商机,开发企业愿景
2010-04-23 | 机会均等与藏富于民
2010-04-10 |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崛起的十年
2010-05-13 | 给中国制造加油
2010-04-16 | 用战略性眼光看待“个人尊严”
2010-04-02 | 从中国制造到大宗商品
2010-02-03 | 低碳经济下对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性思考
2010-01-18 | 全球化改变了价格规律
2010-01-04 | 独立,在低调中前行
2009-12-19 | 自主创新道路应该怎样走
2009-11-16 | 自主创新不是自力更生
2009-09-28 | 粤港澳经济圈将成为“亚太枢纽”
2009-08-18 | 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2010-06-08 | 陈大同:从创业到高技术制造业产业组织
2010-05-27 | “新36条”可望成为“民进国退”的起点
2010-05-10 | 叶东:从硅谷风投到中国清洁经济布道者
2010-05-07 | 中国人的灵活性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2010-04-14 | “物联网”的发展将引领“中国制造”走向高端
2010-04-06 | 来自硅谷的投资人:朱伟人
2010-03-31 | 中关村与硅谷:从学习到多层次互动
2010-03-01 | 跨区域创业与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