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租房租金到底高不高?
近日,新华社发文表示:北京公租房每平方米每月高达二三十元的租价让人有些看不懂,不仅没比市场价低多少,有的甚至比市场价还高。此文一出,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许多人更是感到有些失落。
当前,公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的简称)已经成为未来我国住房保障的重要产品,不仅符合租住标准的人们渴盼公租房快点出来,实际上所有的行业人士和投资需求者也在关注这一产品的动向,公租房建设规模的大小和房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品住宅市场。
在人们观念中,公租房既然作为保障性住房,其租金价格应明显低于市场租金价格。而北京公布的三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一套50平方米的公租房每月租金就达1500元,与市场租价不相上下,甚至可能高过市场租价。那么,需要保障的群体居住公租房居住者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看似是这个道理,可公租房制度实在复杂,不能简单以租金的高低定断其合理性。在我国当前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廉租住房是用于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其租金非常低。经济适用住房是用于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售价一般只有市场价的五成左右。
新推出的公租房是解决“夹心层”家庭的,即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无法覆盖的住房困难群体。
今年6月,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规定: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上海市的相关规定是:有效缓解本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及其他常住人口的阶段性居住困难。
关于租金水平,七部委文件规定:由市、县人民政府统筹考虑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和供应对象的支付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并按年度实行动态调整。上海市相关规定:按略低于市场租金水平,确定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价格,具体由各运营机构按规定制订。
众所周知,在1998年房改之前,我国原本实行的就是低租金的公租房制度。之所以要进行房改,就是要破除大锅饭、解放生产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所以,现在即便是重拾“公房租政策”,也非房改之前的那个公租房的了。公租房要解决的重点并非房租高的问题,而是当前住房租赁市场混乱、集约化程度低、中小户型(包括宿舍)房源偏少、配套不齐全的问题。
政府绝不能像房改以前那样,在公租房投资、建设、运营上大包大揽,否则公租房还会像以前那样成为财政支出的“无底洞”,看看现在尚未出售的老公房就会明白,很多租户连垃圾清理费都不愿交,何况物业费及房屋维修费用。所以,要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各种社会机构参与公租房的投资和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那么,至少要保证这些参与的企业和机构有一定盈利吧,不能让他们谋求高额利润,获得微利还是应该的。
当前,上海的做法是,一方面,引导产业园、企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自用土地建设和运营单位租赁房;另一方面,以区为主成立专门的公租房投建和运营公司。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政府主要进行政策优惠,而不是亲力亲为,租金水平基本参考上市场价格,由经营机构自主定价,从而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而当前动作很大的重庆市,则举政府之力大规模投资公租房,计划三年新建3000万平方米,而且租金价格只有市场价的六成。这一模式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惠及相关群体,但政府却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有重走房改之前的“老路”之嫌。另外,也将对住房租赁市场和商品住宅销售市场造成显著的冲击。利弊孰大,还有待实践检验。
刊发于理财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