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什么
——序《今日中国》
李学谦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现在”,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在”里。当我们在“现在”里生活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的“现在”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思绪把我带到了2008年10月。这一年的国庆节期间,中山大学中文系1978级的同学聚集在深圳,举行入校3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这一届中大中文系毕业生有97人,入学时年龄最大的32岁,是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最小的16岁,是1978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同学中工、农、兵、干部、教师,干什么的都有,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我同寝室的一位同学,入学时女儿已经11岁,说他和16岁的同学是两代人,一点也不夸张。是什么力量把这些年龄悬殊、经历完全不同的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成为了同学?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邓小平1977年8月果断决策恢复高考制度。正是由于有了改革开放,有了高考制度的恢复,才有了1977、1978这两届生源最为奇特的大学生,才有了我们的“现在”。
30年后再聚首,年龄最大的同学已经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安享人生的晚年;更多的则正当壮年,仍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着并享受着。他们当中,有主政一方的官员,有卓有建树的学者,有声名远播的音乐人,有商海弄潮的老板,有记录时代的传媒人,有朝九晚五的公务员。按社会一般的评价标准,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有了或大或小的成就,都有着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生活。但如果不是在1978年10月跨入了中大校园,我们这97人的“现在”不会是这个样子。一个人的“现在”,原来就是他的历史,而一个人的历史,又如此紧密地和他的国家、他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是七八级,我们属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我们身上烙下了共同的印记,铸就了我们的“现在”。听起来像大道理一样的话,却成了我和我的同学们的共同经历和体验。于是,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我们在10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登上了深圳莲花山,在邓小平的塑像前合影,留下了不再年轻却依然灿烂的笑脸,以缅怀这位改变我们这一代人命运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一个人的现在是他的历史,一个国家的现在同样也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如果没有1978年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不是当初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不会有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和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就不会有今天的农民工,就不会有乡镇工业的兴起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被打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从中国最近这30年的历史中寻找到它们的由来。今日中国是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编著者为什么把这本讲述当代中国历史的书起名为《今日中国》的缘由。
年轻人的“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往事,不会也不应该在今天重演;我们这一代人走过的道路,不会也不应该让现在的年轻人重走。那么,所有生活在今日中国的“现在”中的几代中国人,是不是应当对“现在”拥有一些共同的理解呢?答案是肯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就是现代化。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直到1978年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华民族才真正在现代化的征程上扬帆起航。回顾这30年的现代化进程,有一些词语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等。正是这些理论和思想的实践,构成了这30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成就了中国的现在。这应当成为几代人对今日中国的“现在”的共同理解,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
现在是一个价值多元、选择多样、需求多层次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她的公民对自己的国家终究要有一些共同的理解、共同的记忆,这样才能凝聚起来,形成建设国家的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个体而言,谁都不能离开时代的局限和现实的约束。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对“现在”理解得尽可能多一点、深入一点。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的父辈、祖辈曾经生活在怎样的年代里?他们怎样书写历史?这些历史又怎样成为你们今天的生活进而塑造着你们?你们又怎样把我们民族的历史写下去呢?基于上述目的,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编著者有了为中小学生编写一本《今日中国》读本的想法。
本书力图接近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努力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的相统一,逻辑和历史的相统一。在结构上,作者首先对不同时期中学生的生活做了对比,使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改革就在自己身边,继而进一步讲述农业、工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思想的解放》一章,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改革的一个总括性认识:没有实事求是和思想的不断解放,就没有改革。在写法上,作者精心选择标志性事件来叙述改革的背景、进程和结果,把道理寓于事实之中。对一些不能回避的重要概念,作者制作了“小贴士”,既不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又增强了本书的知识性。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中小学生读者对自己的“现在”是怎么来的,会获得一个生动、具体、完整的认识。因为有着这些特点,所以,本书虽然是在纪念新中国60周年的日子里着手编写的,但不会是一本应时应景之作。毕竟,“现在”是什么是每一个年轻学子都要面对的问题。
(李学谦,1982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上大学前为地质勘探队工人。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理论宣传、青少年研究、新闻出版工作,曾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 编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现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