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周闷热难当。上一周天气好过多了。紧接着就是8月7日的立秋,天气真的凉爽起来。感觉古人制定的节气还真不含糊,相当的准哪。
夏天的时候,我有幸约请到我自认为可称之为“大陆版李敖”的著名作家、学者骆爽以及近于“大陆版柏杨”的著名的焦国标副教授等近10人一起聚了聚,向他们当面请教之外,就是送书给他们并请他们拔冗审读。于是就在近日得到了骆爽先生所赐的以下这篇文章。依次类推,孔庆东教授大约就相当于“新世纪的鲁迅”了……等等吧。
70后的跨世纪青春
——读朱家雄小说集《毕业前后》
骆爽/文
(骆爽,著名作家和学者,资深媒体人。著有《文化人批判》《每一个字都可疑》《莎翁智慧》《罗马与长安》等书。)
认识家雄是十来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杂志做编辑的时候,当时他在同院的《农村青年》杂志实习,有时会到《中国青年》杂志串门、投稿。记得他那时写诗,曾拿了若干首来请我“指正”,我从中选了一首故乡题材的给发表了。几年后,我在书店里见到他主编的厚厚一本《北大情事》,就觉得他策划和组稿的能力还挺强的,仅凭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居然编出了一本受青年人欢迎的书。
再次见到朱家雄是在今年夏天。看到他新出版的设计装祯清新、雅致、端庄的小说集《毕业前后》,就不禁想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句话。读完这本由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朱家雄中篇小说合集——在他同代的70后作家当中,朱家雄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显然更打眼了。
《毕业前后》收入的7篇小说清一色都是中篇,中篇小说篇幅介于长篇和短篇之间,既不像长篇那样能够恢弘博大,也不像短篇那样能够紧凑精简,是较难操作的类型。但朱家雄却不畏其难,而是精心运思,笔耕不已,努力用中篇小说的文学形式书写和记录了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在大都市的奋斗、追求和彷徨——他所做的这些工作显然是可贵的,这些作品除了文学的价值外,其实还具备社会学的意义。这些可以归之为“青春迷惘小说”的作品可读性强,是写实的,应该说,是走新写实主义路线的作品。
在外国作家中,塞林格和春上春树均以写青春小说著称。朱家雄的这些小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叙述风格上似也相对朴实,既不像春上春树那样悲观、迷茫,又不像塞林格那样冷峻、讽刺、批判。但朱家雄的写作或许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和兼容并包的气象,他的这些小说在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上兼具多种元素和特质,比如幽默、调侃,又如叛逆的精神和激情的叙述,特别是心理描写相当精彩。又如鲁迅特别爱用的白描这一笔法,固然使作者给读者的感觉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淡漠,但实际上骨子里却是既冷峻、悲悯,又蕴满上帝般的人文关怀。
《毕业前后》的7篇小说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贴得很近,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全书的话,我以为就是“找”这个字——不是找女友,就是找工作,要不就是找房子,找职位。例如描写找女友的几篇小说《不能没有你》《花开的时候》《身体越近心越远》《彷徨青春》,尽管故事、人物都各个不同,尽管也把校园生活的好些方面写得非常生动、真实,但在核心上其实还都是写擦肩而过的爱情的,总之,是集中表现了大学毕业前后这一特定阶段青春和情感充满了遗憾的不稳定性。《障碍》一篇似乎是写爱情,但其实是写一种世俗观念,即中国人古老的处女情结、贞操观念在当今青年心目中的深重影响和顽强残留——这当中有批判吗?这可能需要读者自己去感受。
《房客纪事》写出了北漂、蚁族在异乡奋斗的不容易,其中的手机案情节巧妙,作者显然是很费了番心思的。又比如,小说中的人物没有被脸谱化,没有被高、大、全化,而都是些普通的各有缺点的小人物,有的人甚至还有比较阴暗的一面,但正因如此,小说才更为真实,与现实的距离才更近。
《职场争端》是我最看重的一篇。小说写的是主人公黎清晨在民营公司打工不到一个月就被辞退的故事。但凡在中、小企业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即这类企业中一部分还未能脱离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阶段,在这样的企业里,劳动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工人丧失了和资方讨价还价的权利。尽管如此,小说中的年轻人却并未气馁,他们依然不屈不挠地在这样的夹缝中艰难地挣扎、打拼和追寻。应该说,这篇有零度写作风格的小说,在许可的范围内用一个故事尽可能机巧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委婉又尖锐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