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经济横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再拖下去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正处在一个“危险地带”上,有点“雪拥蓝关马不前”,需要寻找方向予以突破。温总理在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时的讲话,吹响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号角。如今,中国改革与发展积累下来的矛盾正在酝酿发酵,往前走,可能会“柳暗花明”;往后退,一定“全盘皆输”。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刻,因为形势已经不允许继续犹豫下去了。

  过去我们长期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的改革,实践证明并不很成功。如果说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展开整个改革的话,那么,到了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了。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越成为矛盾的中心和焦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可以从这里面直接或者间接的找到答案,而且是主要的原因!

  当前改革的突破口必须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民心所向,群众拥护;二是当今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三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不会引起大的动荡。而解决中国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于继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社会分配不公的根源在于特权和特权的腐败,在于缺乏公平的前提,当然很难有公平的结果。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管制和限制特权,通过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健全法制,使公权力逐步完全退出微观经济领域,使权力得到法律的管制和制约;同时通过市场法治的完善,建立完备的市场规范,使企业和个人以更加规范的行为参与市场活动和竞争;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中低收入人群救助体系,以及保障劳动者权益制度,建立一个促进中产阶级形成发展壮大的机制,探索立足于中国现实的促进更加公平分配的体制和制度。只有重新扬起改革的大旗,在最大限度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锐意推进改革,走出目前的胶着状态,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建立一个公平、正义、自由、法制和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社会,让全体中国人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这应当成为继续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最终归宿。停顿是没有出路的,停顿只会使矛盾进一步积累和激化,并使我们的社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变,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场法律缺乏体系化配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腐败等等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成为社会矛盾滋生和激化的主要领域之一。法律的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权大于法,权力不受法律制约,司法腐败,特权横行,民众利益得不到切实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将难以伸张;特权干预市场成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市场的趋利性成了权力腐败的温床,而特权得到的好处又鼓励了特权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公权力对于微观市场的干预使得市场处于扭曲和混乱状态,而特权导致的腐败又加剧了分配不公等社会不公正,使人们对改革和市场产生不信任和怀疑,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并取得最后胜利。如今阻碍改革的最大阻力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作梗,既得利益集团从来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要利益集团出让部分利益,那是与虎谋皮!改革三十多年来整个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大部分集中到了大小特权集团的手中,这不但没“填饱”特权的胃口,反而赋予了特权新的底气、实力和生命力,激励起特权更大的欲望,因此,改革必须从政治改革做起。

  当今的中国很浮躁,甚至说有些狂躁。因为权力被认为是中国市场经济之母,没有政府的改革,没有政府的支持,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作。由于我们的初期改革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深刻认识,我们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被权力和资本驱使,中国的老百姓听不到真理,越来越情绪化,中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危险地带”上!

  中国特权组织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中国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虽然披上了一层“全民所有制”的面纱。但国有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吗?非也。它不但不属于全民,而且只属于特权,是权力干预经济的工具,是破坏市场规则,扭曲市场机制的主要力量,是贪腐和贫富分化的温床。国有企业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权力和市场的结合,为政府“经营市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它是被赋予了特殊权力和政治地位的特殊企业,它在市场居高临下而无所不能。它可以垄断或者占据市场的有利资源,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进行各种不平等竞争。它破坏和扭曲了市场的基本原则,使自由和公平交易原则荡然无存。仅从分配形态看,以前国有企业的利润是要全部上缴财政的,费用由财政拨付,但现在的国有企业除个别央企象征性地缴纳一点外,绝大部分国企的利润归自己支配。至于用工和就业,国企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谈不到用工的市场化,而与普通老百姓和劳动力市场无缘。国企的发展不能促进社会就业,而只能造成更多的不平等和分配不公。特权与企业的结合,造成了一个“特权企业”,从而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而这个阶层和集团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与广大人民和劳动者的利益格格不入。

   特权企业和特权经济导致了分配不公和腐败横行,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长久的伤害。虽然这些国企仍然打着“全民所有制”的旗号招摇过市,以人民利益的名义“做大做强”,以正义的化身对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排挤和剥夺,以“国进民退”的方式侵蚀着尚不完善的市场,激化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国有经济已经变质,在经济学意义上,它既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全民”。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找到中国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矛盾和症结所在,从而陷入迷茫和“两难”境地。目前这种不伦不类的“国企”怪胎,只能导致中国改革的大倒退和中国经济的巨大隐患。

  中国未来的改革,除了要从战略层面思考问题之外,还要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笔者认为,过去我们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加剧贫富分化、加剧了社会不公平、加剧了社会矛盾的膨胀。未来的改革应从政治体制改革做起,应该把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废除官员一些明显不合理的特权等这些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突破口,逐步解决民生问题、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等一些深层次问题入手。不进行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根除特权经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面临极大的危险。对于中国的政治改革,我们要寄希望于国民。中国国民中希望有“好皇帝”、有“清官”的思想还很浓厚,忍耐能力特别强。如果改革步伐不足以使群众的不满得到遏制,如果不满情绪的增长快于改革的速度,那只能是冲出体制外寻找路径。别忘了一句古话“蓄之既久,其发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