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提倡质疑与批判的何止中国的大学?


  

应当提倡质疑与批判的何止中国大学?

杨于泽

 

       以昵称“根叔”走红全国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近日的201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高调提倡质疑与批判。在他2800余字的讲稿中,“质疑”先后出现82次。

       据《长江日报》昨日报道,李培根是这样说的:“质疑是创造的基础”,“要敢于质疑权威和先贤”,可以质疑学校的某些做法,还可以质疑校长。他断言,“质疑与批判的自由”正在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将推动学校步入一流。

       大学校长提倡质疑与批判,似乎是天然合理的,甚至还是应该的。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至少是养成追求真理的素质的地方,没有质疑与批判的精神,几乎就等于“没有追求”。但现实没有这么单纯,不信咱们听听国内大学校长的讲话、看看他们发表的文章,提倡质疑与批判的能有几人?

       中国大学可质疑的东西不少,用得着批判的地方很多,现实需要质疑与批判。大学行政化,这是温家宝总理今年与北大学子共渡“五四”时特别提到的一个弊端。部分高校抄袭论文、剽窃他人成果成风,甚至有少数校长带头,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李培根提倡质疑与批判,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

       相比之下,社会是一个利益、观念冲突的时空,我们很难说它是“追求真理的地方”,但这是不是说质疑与批判就不适宜于社会?正因为社会利益纠结、矛盾交错,不是理想天堂,质疑与批判对它来说显得更为迫切。这种质疑与批判的需要,内在于我们的日常经验中:

       当年“非典”暴发时,中国疾控中心首席专家宣布衣原体是元凶,此结论遭到很多“非权威”质疑,事实证明“非权威”是对的;

       陕西省农业厅和农民周正龙宣称发现野生华南虎,有悖常理,舆论强烈质疑,后来证明怀疑是对的;

       唐骏是声名显赫的“打工皇帝”,他自我标榜拥有美国名校博士学位,受到方舟子质疑,事实证明唐骏确实没有那个学位;

       湖南省质监局隐瞒金浩茶油苯并芘超标真相,媒体发现疑窦,强烈质疑,现在金浩茶油正在请求公众原解。

       我们对此类经验稍加概括,可以得出一条原则:权威不必迷信,名人可以质疑。英国人阿克顿说:“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这里的“权力”,可以宽泛地理解为“影响力”,天然具有滥用的倾向。但公权力始终是我们应该质疑的重点,它比其他权威形式更强大,更需要我们进行质疑与批判。

       质疑是监督的前提,而监督是质疑的另一面。公权力是社会资源的配置器,权威、名人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在这种意义上,官员、权威、名人都是手中有权。如果他们滥用手中权力,就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使公共利益受损。对权力、权威和名人保持警惕与质疑,一是可以防止他们铸成大错,二是可以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从而维护公共利益。

       把“质疑与批判的自由”视为进步的动力,这不算创建,但在中国还是具有新意。在很多时候,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在强调“统一思想和认识”,树立权威,这很容易排斥质疑与批判。如果我们不仅宽容质疑与批判,而且大力提倡,视质疑与批判为自由的当然内涵,则质疑与批判就会推动社会持续进步,而且不仅是进步,而且是“步入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