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包括涉案企业家在内所有企业家的社会贡献
董少鹏
近期,被终审判决服刑14年的国美电器大股东和创始人黄光裕发表公开信,表示尊重人民法院判决,感谢政府尽最大可能保护了国美,同时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重返社会”。而事实上,司法部门和政府在黄光裕涉案之后,创造性地解决了作为大股东的黄光裕与国美电器这家民族家电巨头的一些“难题”,确保了国美电器渡过难关,正常运营。
对黄光裕大股东权益的保护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是,对于违法行为要依法处理,对于公民合法权益也要依法保护,特别是当合法权益与违法行为同时集合在同一个公民个体上时,“一码是一码”的法治精神就显得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涉案的企业家能否重新回归社会?人们该如何看待“倒下的”企业家们?又该如何透过这些企业家看清赚钱与法律的平衡关系?对所有这些话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提升中国的法治文明。
除了违法犯罪,企业家“倒下”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失职,如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经理马富才就是因处理井喷事故不力引咎辞职。在我看来,失职同样是值得认真检讨的一个问题。企业家对社会负有有形和无形的道义和实体责任,这是商业时代必然形成的一个结果。
这些“倒下的”和“曾经倒下的”企业家,倒下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却都是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难得的样本。透过对倒下的企业家的个体行为、体制机制原因等的分析,总结经济社会治理的得失,将会促进从制度建设上造福百姓。
尊重法律,尊重公民权利,尊重事实,是我们探讨以上所有问题的惟一的基准。在支持惩处违法犯罪和失职渎职行为的同时,我们也对所有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升百姓福祉做出贡献的企业家表示感谢!
此稿是为2010年9月14日《金钱与迷失:“倒下的”中国企业家启示录》所作的序言。该文盘点了唐万新、顾雏军、马富才、陈久霖以及张荣坤等的“倒下的故事”。
以下为摘要:
唐万新的“遗产”:创业家精神和血性何处觅
唐万新及其追随者们所犯下的罪行事实清楚无可争议,而对于唐万新个人,却让他的朋友乃至经济学家感到惋惜。
《解构德隆》一书作者唐立久曾走访56位唐万新的同事、同学和商界朋友,均对其个人品性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做人成功、做企业失败,对其现状极其痛心和惋惜。唐立久说,在德隆发展的18年里,唐万新没有为自己牟利。“他是想做些事情。如果想捞钱,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分钱走人了。”甚至,当时为唐万新辩护的律师费用还需要其兄唐万里四处筹措。
有观察人士称,德隆遗留下的有形资产良莠不齐,但其行业研究、金融体系设计、战略规划、偏差分析、年度规划等无形资产却有巨大价值。此外,当年的德隆军团也为业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专业遗产,这就是定位有战略高度、落地有产业链思维、研究要吃透行业、执行需彪悍凶猛。
唐万新的创业激情,也是他留给业界的精神遗产。“但凡我们用生命去赌的,一定是最精彩的。”唐万新的这句话流传甚广。
当时德隆旗下,凝聚了一批有着近乎宗教般狂热激情的人。19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德隆几乎汇聚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投资银行团队,最富实战经验的并购专家,最彪悍的职业经理人,最专业的行业研究群体,且几乎与国际最顶尖的咨询机构都有深度合作。
他们共同制造了德隆基因,也成为基因的传承人。作为群体,他们所代表的战略思想、产业链思维,金融创新的勇气(比如对混业经营之尝试),及以彪悍、迅猛作风为特点的执行力,甚至操作手法(比如一眼洞穿并购中的陷阱),即便如今都能给行业中人以莫大启示。
精明“个体户”张荣坤暴起暴落的警示
张荣坤案创下了中国刑事司法史上的两项纪录,那就是没收财产数额之最和罚金数额之最。张荣坤案中这两张前所未有的经济罚单,昭示了司法机关打击腐败,预防腐败的决心。
我国反腐败司法实践中有一个怪现状,即腐败分子奉行“亏了我一个,幸福全家人”,或“蹲牢一阵子,享受一辈子”。这一怪现状的根源,便在于“没收财产”和“罚金”虽在《刑法》中被列为法定的“附加刑”,但事实上运用并不广泛。即便适用“没收财产”,在范围上也多限于被告人的“赃款赃物”,而立法对“赃款赃物”并未进行严禁限定,对被告人以涉案财物进行投资的赢利及其他收益,实践中也大多未予处理。再加之我国并无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不论罚金还是没收财产,都难以因应被告人的实际财产状况,作出适当的判罚。贪污腐败分子在案发之后,转移财产几成实践中的惯例,司法机关在多数时候只能徒叹奈何。
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专家孙万怀副教授认为,张荣坤案的判决,对有效震慑“官商勾结”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顾雏军从疯狂走向殒灭 资本玩家空留“产业整合畅想”
短短4年时间,顾雏军曾构筑了一个家电产业帝国,他因此几乎被看作整个冰箱行业的偶像。但由于他一度大胆和肆无忌惮的“资本运作”,终于东窗事发,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过去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界的诸多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以及“潜规则”。
在某种意义上,顾雏军作为收购国企的试水者,其结局也给国有企业改革探索之路留下了积极的符号意义。
顾雏军感兴趣的那些企业在被收购之前,大都债台高筑、风雨飘摇。正是顾雏军把一个个陷于困境的企业重新带进了最具活力的公司行列,他因此被认为“在国企改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成为政府的座上宾,被看做是“解决国企危机的救星”。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使国有企业改革体现全民利益的最大化还需要深入推敲。而对于国内主流经济学家争论的产权改革问题,还有待正在推进的改革作进一步验证。
此外,顾雏军的“产业整合”思想也给业界留下许多思考。
“铁腕领袖”马富才起落
2003年12月23日在重庆发生的特大井喷事故,使得马富才正演奏到高潮的企业家乐谱在次年4月戛然中止——马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经理。尽管随后不久,马富才复出任职能源办,但是,光芒已减退了大半。
正当马富才带领中石油叱咤于市场之时,突如其来的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将他推进舆论漩涡的中心。尽管中石油并没有受到此次事故太大的影响,但是作为掌舵人的马富才,其一帆风顺的仕途与事业却因此次事故出现重大转折。
2003年12月23日的开县井喷,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石化事故,243人死亡,6万人星夜逃难。马富才随即在2004年1月上旬向中央提出了辞职请求,2004年4月,中央批准了马富才的辞职申请,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在4月14日发布了公告。
有人说,如果没有这个事故的发生,马富才未来的发展将如时任中海油总裁卫留成、中石化董事长李毅中一样瞩目。2005年,马富才出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尽管重新启用,马富才由正部级降为了副部级,2008年人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第二企业巡视组副组长。
他怎样从陈久霖到陈九霖?
1961年出生的陈久霖,曾担任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在他执掌期间,中国航油净资产由17.6万美元增至1.5亿美元,增幅852倍,市值超过11亿美元,是原始投资的5022倍。然而,这位一手缔造了商业传奇,被称为“航油大王”的风云人物,却不得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陈九霖。
在新加坡监狱度过1035天,并在此后经历多重劫难的陈久霖,以一种曲线方式重新进入国资委企业的“队伍”。
现年49岁的陈九霖目前是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与他此前供职的中国航油集团一样,新东家葛洲坝国际公司的“娘家”也是国资委。
尽管同属国资系统,但中航油这个旧东家仍旧是陈九霖心中念念不忘的,不过,对于一个被“双开”的人,中航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陈九霖的,不过,这都不影响他的石油梦想,回国后,他还公开发表《如何扩大我国石油话语权》的署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