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草根”爱“贵族”?
——图书市场“嫌贫爱富”的背后
一场“动人心魄、催人警醒”的争议播下了创造奇迹的种子
时间:2000年3月的一个下午
地点:中国一家五星级宾馆国际会议厅
议题:掌声与鲜花应该献给谁?
——默默无闻草根创业者VS蜚声中外的“大象型”人物
争议一:“传说加传奇”被炒作的幕后
主持人:我们大家发现图书市场上诸如中外著名企业“真相”、“内幕”以及某某知名企业家“传奇”、“正传”的书籍倍受吹捧、十分畅销,出了一本又一本,一版再版,是这类书籍的含金量非常高,书的价值非常大,书的无穷魅力无法令人阻挡,还是幕后黑手的一连串精心策划和狂妄炒作?我们请国内资深的图书策划人士谈谈。
策划人:国内很多畅销书都是由一帮“专业炒家”狂炒起来,他们在选题上往往紧扣时势热点、社会焦点、行业亮点、企业看点;在“被炒对象”上,遵照行规通常是只挑出名的人物(不管是名正言顺还是臭名昭著),名气不大的或无名小辈是不屑一顾的;在“题材处理”上,勿庸置疑的都是只选已经成功或曾经辉煌过现在失败的“恐龙般”企业来写,按照惯例只选媒体热议正在走红或曾经风光过如今锒铛入狱的“大象型”人物来写;在“表现形式”上约定俗成,不外乎都是充满叱咤风云呼风唤雨“高大全”神秘色彩的“传说加传奇”。
争议二:这类书籍为何倍受吹捧?
主持人:专业人士一席话一针见血发人深思,道出了图书出版市场“不爱平民草根爱贵族明星”的怪圈。为何上述这些名人名企名录名传倍受吹捧呢?
策划人:因为“恐龙般”企业体形硕大倍受社会关注,以它们为题材好象能好象能增加图书的份量“吸引读者眼球”,似乎不存在滞销的风险。之所以要选择“大象型”的人物来写,是因为他们频频暴光于各类媒体、亮相于各大新闻发布会上、辗转于各种场合,一会儿是企业家,一阵子又是思想家,一转身又成了慈善家,时不时还在娱乐圈转转,“百变星君”的魅力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好奇。因此只要他们还能走得动,只要他们耐不住寂寞,出版关于他们的图书就一定多少能卖出一点,所谓如影随形!
争议三:“名人名企名录名传”价值何在?
主持人:上述这些“名人名企名录名传”还有各种说不上的“名堂”之类的书籍对励志、睿智、创业真的有帮助吗?
书评人:这类书籍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对于改变读者的生活、指导读者自谋出路、立志成功创业以及帮助读者实现自己的理想等方面,其作用和价值微乎其微,因为“名人”、“名企”、“名录”、“名传”与读者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名人”、“名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读者所处的截然不同,而且其成功的背后带有许多偶然性,其“成功经验”不具备复制的“土壤”。读完这类书籍,读者的雄心壮志抱负当然还有欲望被迅速撩起,但手脚却施展不开,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被这类书籍煽起的“梦想”。可见,读完这类书籍,到底会有几个读者敢去创业?究竟又会有几个能成就一番事业?因此,相信有不少读者都有这种微妙的感觉,在捧起这类书阅读前对书以及被写对象(名人或名企)期望很高,希望能发现新大陆,无论在心灵上还是心智方面、行动方面都大有收获,而阅读后就越发觉不对劲,发现“名人名企名录名传”成了“天上有地下无”的“神话”,发现“名人”成了大智大勇大起大落一波三折的“超人”,发现“名家”成了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神仙”。读前兴奋,读后愤懑。很有一种被愚弄一把的无奈感。(作者注: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形容就是“哥读的不是名传,是神话”;“妹读的不是名人,是神仙”。)
争议四: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的书籍?
主持人:书评专家的点评言简意赅、鞭辟入里、动人心魄、催人警醒。那么,在成功创业、改变命运方面,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书籍呢?
书评人:第一、它必须是真实可信可行的,它应包含各种各样具体的真实例子,读者可以以此作为自检与反思的镜子,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素材;
第二、它的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能给人以活力、信心,并为人提供建议与启迪;能燃起每个人心中的激情与希望;
第三、它必须避免陷入两种极端:仅仅是大量材料的堆砌,或者仅仅限于空洞的说教;它必须包含大量激动人心的、讲述并剖析成功人士是如何征服挑战获得成功的事例。
第四、它应该是“知行悟”三合一,它应该是“传奇、传记、传授”三合一,它应该是“经营文化、成功励志、创业成果”三合一!它应该是“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位一体。
最后、最为关键的是,读者看后就想做,去做后就能成功,而且持续不断地创造奇迹。
争议五:现在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创业书?
主持人:听您这番介绍我恨不能现在就读到这类书籍,请您帮我推荐一下这类书籍。谢谢!
书评人:但很遗憾,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发现,我也非常渴盼能早日读到这类书籍。
观众席:一片哀叹声、唏嘘声
观众席下:一位神秘的“看客”一场永没有结束的争议!
当时,观众席下站着一位神秘的“看客”,他环顾四周的观众,他从他们的无奈声、无助声中
听到了希望,获得了发愤图强、实现抱负的持续动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来改写这一切,圆大众那份“心愿”,不让那些“伪神话”、“假神仙”们继续混淆读者的视听,不让它们继续困扰图书出版界那些有良知有责任的人们。这人是谁?他就年轻的身无分文却踌躇满志的
就是这样,一场“动人心魄、催人警醒”的争议播下了创造奇迹的种子!
节选《创造奇迹:零起步创财富》一书,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