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耿强:
美国崇敬黑二代,中国羡慕房二代
“房二代”、“富二代”、“官二代”这些中国当前特有的新词汇,为何会引起社会上如此大的反响?深层次其实是人们对阶层固化愈加严重的一种反抗,上一代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越来越决定了下一代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在此背景下,阶层流动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畅通,社会矛盾就会加剧,拼搏发展的动力就会变小。
就像这个2岁小女孩,因为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所以一出生就有1幢400万元别墅。而那么多人,在全家支持下,辛辛苦苦考上大学,工作奋斗多少年,却连一套小房子的首付都攒不齐。在高房价的背景下,这种差距太大了,当然让很多人不舒服,仿佛一出生,社会地位就被决定了,那还要奋斗干嘛?各种努力或拼搏还有用吗?所以一些媒体发表评论:“最小房二代”嘲笑了谁的奋斗?
“最小房二代”折射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远不是贫富差距加大这么简单,这个问题更严重,现在从穷人变成富人的机会在减小。清华北大的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小,就是一个证明。实际上,现在城市里好点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很多都被家庭条件好的小孩给占据。而在某些城市,一些年轻的“官二代”,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公务员系统或垄断企业,而且担任关键岗位,而那些能力比他们强的人,却连入门券都没有。这就相当于孩子已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了,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的财富和地位,决定了孩子的前途。
其实,只要社会阶层保持较强的流动性,贫富差距大并不一定是坏事,可能会让社会更有活力,因为我只要拼命干,也能成为富人,就像很多美国的穷人都以白手起家的比尔·盖茨为榜样,努力拼搏,最终成功,身为非洲“黑二代”的奥巴马48岁也可以成为美国总统并受人崇敬。如果中国多一些像马云、马化腾那样靠奋斗成功的人,大家也不会嫉妒他们,而会以他们为榜样。
可是现在中国层出不穷的“房二代”、“官二代”、“富二代”,却反复证明很多时候你奋斗也没多大用,因为你的出身,你的父母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已经决定了你的前途。就像这个2岁小女孩,她不用奋斗,就有一幢400万的别墅在名下了。而那些月薪1000多元的蚁族,在富人推高的房价面前,奋斗多少年,恐怕也买不起一套房。这就会让很多年轻人失望甚至绝望,一些人甚至羡慕“房二代”而埋怨自己的出身,这是很可悲的。
李子墨 采访、整理
中国银行江苏分行鼓楼支行理财经理王莹:
房二代只是财富代际传递冰山一角
近期,金陵晚报《最小房二代:2岁女孩名下有幢400万元别墅》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房二代”作为“富二代”的必然产物应运而生,其优越的条件触动了无数人的神经。事实上,所谓“房二代”只是财富代际转移的冰山一角,富人财富转移远远不只限于房产。
我在从事理财业务的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贵宾客户在打理自身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往往已开始考虑大额资产的延续问题,而这又往往涉及到遗产继承及遗产税等敏感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并未推行遗产税政策,但许多有远见的“富一代”已经在考虑选择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资产逐渐转移到子女乃至孙子女名下。
对于一些并不具备全面理财知识而又渴望保值增值的人群而言,购置房产确实是一个省心又放心的选择。然而我也注意到相当一部分精明的富人已开始萌发理财意识,放在他们面前的选择空间绝不仅限于房产投资,我接触的客户中不乏以子女的名义购买基金、保险乃至黄金的客户。
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客户,在孙女一出生就豪掷数十万到数百万购买黄金“压箱底”,以抵御通货膨胀。也有在孙辈出生时就投资百万为其购买年金型保险,这样的“富三代”自出生之日就可享受每月1万多块钱元的“零花钱”。因此,在最小“房二代”的背后,其实早已暗存其他资产投资和转移手段,只是由于买房给孙女这件事太为人关注,所以暴露在媒体和公众视线中。
当前富人们通过各种投资工具乃至专业法律知识将财富进行代际转移的现象,已使得现在的孩子从出生之时就已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尽管我接触的很多“富一代”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十分令人钦佩,但口含金汤匙出生的“富三代”能否真正延续辉煌,值得怀疑。
李子墨 采访、整理
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博士陈燕
房二代或成不劳而获的社会蠹虫
在房地产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者直接将财产转移给“房二代”,并将此作为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若以私事论,替尚值幼年的孩子买房,纯属“亲情投资”,与旁人无关。但“最小房二代”激起争议,看点并不在“宠爱子女”,而在其现象背后人们对“代际公平”、“社会主流价值观”等的思考。
“房二代”数量急剧扩大,年龄越来越小,不劳而获的群体在快速增长,这种投资性购房不仅助推房价上涨、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也让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者望房兴叹,成为普通民众买房难的一大原因。从这个意义上看,“房二代”不仅是当下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直接关系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紧迫议题。这也有违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正义,也不利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健康价值观的养成,这一现象必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引起社会不安与冲突。
社会公平是什么?我们知道世上没有真正的公平,但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要追求起点的公平,后续的发展靠个人的努力。也就是说,遗传、继承和出身这些“先赋性因素”不应该成为决定个体社会竞争地位的主导因素,后天养成的品德、学习、职业等“自致性”因素应该成为决定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主导因素。这样社会价值观才会公正,个人奋斗更有目标和意义,社会才会更加健康,减少滋生社会问题。
范薇静 采访、整理
南京网博地产研究机构总经理孙海:
留给房二代的不是金汤匙,而是金枷锁
《金陵晚报》报道南京某家长给2岁妞妞买别墅的事件,并独创一个新名词“房二代”,从而引发了全国规模的有关“房二代”的大讨论。
房二代的说法,折射出财富差距的残酷社会不公和民生焦虑。而最近,由房二代引发的关于行业垄断、社会公平,关于高房价推手,关于遗产税、物业税的激辩,在网络上也是层出不穷。南京“最小房二代”的背后,其实是中国房地产业脱离民生轨道畸形野蛮发展、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一个鲜活标本。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虽然这只是一种个体行为,却容易诱发社会的群体性仇富情绪。
正是因为中国目前没有遗产税,所以富豪们都赶早把房子署了孩子的名,省得将来要交一大笔遗产税。关于财富再分配,而这个案例似乎也给了决策层制定税种创造了极好的舆论环境。无论是物业税、空置税还是遗产税,增大富人的税款,自然很有必要。似乎这成了缩小贫富差距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而反观房二代们,他们常常被人们形容为“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我倒不以为然,或许这些长辈留下的财富,一不小心可能成为群体富二代的枷锁。这么一套别墅,其实是把妞妞这一代的未来都框定了。他们的成长从小就有了在同龄人中的优越感,从小就颠覆了公众所认知的价值观,原来个人奋斗不及修得一个富裕家庭来得轻巧。这些物业到头来或将成为妞妞与父母、祖辈之间亲情的负担,制约个人发展的桎梏。
这让我想起了比尔·盖茨。2008年,比尔·盖茨表示,将把自己的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留给子女。盖茨认为,拥有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说并不是好事,子女的人生和潜力应和出身的富贵或贫寒无关。从这个角度看,盖茨没有让金汤匙变成金枷锁,给我们不少中国家长上了一堂生动的子女教育课。
李子墨 采访、整理
“86后”女生嘟嘟(自由职业者):
对房二代羡慕嫉妒恨是种红眼病
猛然发现,身边由未婚变成已婚的朋友每年愈增。每逢听到某某为买房心力交瘁、焦躁疯狂的事情,忍不住自圈为同党,冲上前痛哭流涕一翻再热烈拥抱;而当一些不知趣的整日将QQ状态栏当做炫耀窗口,类似“老爸老妈送婚房,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哇,每天打扫300平米,早知道叫爸妈别买这么大了”之类不绝于耳,我等一群无房族又不禁怒自胸中气,恶向胆边生。
人们早已分析过此类社会现象,并总结出了诸多个关键词,其中有一个便是“房二代”。何谓“房二代”?不需要自己太多的奋斗便有父母为其置备好一套甚至多套房子的幸福小孩儿,就是房二代。
关于房二代的信息,大多来自于网络,标签大都关乎于骄奢淫逸四个主题,形象相当反面。且不论其真实性,即便是真的,纵观其他人群,又怎么不是带着各类特有的臭脾气呢?以此来评价所谓房二代是不公平且不准确的。而这种言论的盛行,则恰恰体现了其他民众心中的羡慕嫉妒恨以及其他情绪。轻则骂骂咧咧,重则仇富反社会。自己解恨之余,难免有煽风点火的嫌疑。
有人开玩笑说:“等咱有了钱,房子买两套,一套自己住,一套养猪。”其实,只要你的钱来路合法,只要你有足够的钱,想买几套房子就买几套,是自己住还是养猪玩,只要别妨碍他人,就都是你的自由。
一直以来,我都相信,每个人的财富积累都是不容易的。何况,在这样一个物质的社会,房屋都被商品化,每个人的财富将会被如何分配,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别人都无权干涉。说白了,房子和白菜一样,都具有商品的属性,买白菜和买房子其实是一个道理,难道咱连人家买白菜也要管上一脚?
我不是富二代,也不是房二代,但是我也不和人家比,我过我自己的生活。我想要什么,都靠自己努力去争取,是不是更有意义?
刘玥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