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头”,先夯实“三个桩”(下)
福来品牌营销顾问机构总经理 娄向鹏
第三个桩:长久渠道网络的建设
针对问题:渠道要广度不要深度;经销商越大越好 在渠道建设上,农口企业主要通过三种招商手段来实现网络的初步建设:一是通过农业或食品业的展会招商;二是通过专业的媒介刊物、网上招商;三是通过销售人员下市场调研、摸排招商。这三种手段,基本上能保证企业初步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但在建设长久稳固的渠道网络上,部分企业还存在一些观念误区。 |
误区一:覆盖面越广越好,数量越多越好。追求渠道网络大而全是目前企业的普遍心理。什么都想抓,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抓不住。一些企业领导人脱离企情,一味追求“渠道网络覆盖面越广越好,经销商数量越多越好”,结果出现对经销商服务不到位产生怨言,价格管控不住出现乱价,各区域相互窜货“假销”等不良后果。
对渠道网络覆盖面的认识问题,实质上是企业如何看待自身实力的问题。条件不具备而强行进入一个市场,一是开拓不了市场;二是损耗企业资源;三是给企业日后(资源具备时)开拓市场制造障碍;四是影响品牌声誉。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口企业,实际选定的销售渠道已超出了自己的需求和管控能力,其根源是急功近利思想。对于销售刚起步的企业,构建渠道网络时应坚持,先区域后大区再全国,先区域精耕做深度,再谋求覆盖面做广度。
误区二:经销实力越大越好,选好经销商,就高枕无忧了。经销商经销实力强,销的就会多,从这个角度上讲,经销商实力是越大越好!而选好这样的经销商,不说高枕无忧,起码是踏实许多,这一点也能理解。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情况又不是这样的,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销商实力强,销售规模大,企业的新产品往往并不被重视,不被主推,只是带着做做,市场反应不会好;二是经销商实力强,对企业的“要价”就会高,作为产业主体的中小型企业往往不能满足“要求”;三是经销商实力强,被竞争对手的关注程度就会高,企业稍疏忽就可能造成被竞争对手挖角情况的出现。
因此,选经销商除了看其实力外,还要看其对产品和企业的重视程度、生意定位(是否主推)、合作诚意、商业诚信。另外,不能过于依赖经销商,不要认为选好经销商就高枕无忧了。要加强对经销商的服务、支持、督导、维护,帮助经销商实现共同制定的销售目标。
误区三:渠道政策越优惠越好。在商品极大丰富的今天,商品存在极大的可替代性,这种买方市场决定了企业为了抢夺用户,制订的渠道政策越来越优惠。
导致的结果有两个:一是为了争抢渠道,可能会使企业滑向价格战,利润降低,难以维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渠道、用户三者的利益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不正常利益格局,容易造成渠道在价格、流向上失控;二是即使抢到了渠道,由于企业获利能力降低,不能有效给经销商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也没有空间去做广告和活动推广,销量上不去,经销商也不满意,最终不欢而散。
在政策谈判上,笔者认为有五点原则:首先,不求最优,但求合理;其次,有给予必有条件,给予都是有条件的,设计“有条件的政策”,条件与条件相关联,实现正向促进;第三,少返利多市场支持(如广告投入);第四,共定目标,共议方法,配套支持,确保完成;第五,用政策管好价格和利润空间,保障渠道利益的实现。
误区四:渠道建成后,起码能管用几年。多数企业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渠道建成日,即是心态松懈时。认为即使说不上高枕无忧,起码能管上它几年。
但以今日企业竞争之激烈,渠道的维护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渠道的维护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随时可能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一句话,渠道的建设,终点就是起点,否则,今日自己的渠道只怕明日就是他人的了。
在渠道维护上,笔者认为有三个重点:勤拜访,多沟通,拉近情感距离;有问题,快解决,润滑合作摩擦;有预警,快提醒,保证市场规范和目标达成。
综上所述,做农业企业,就要做“农头”,成为“农头”才能借上政府的力。要知道,政府是喜欢“锦上添花”的,这不是单靠搞关系就能实现。自身有“锦”,才能得到政府的“花”。要想把“锦”织好,就需要独特品牌价值的建设、专业销售队伍的建设、长久渠道网络的建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