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的二次失败


 

 

文/张从忠

 

《韦伯格英语大辞典》将“节俭”一词定义为“以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为特征”。就是说,节俭的关键是资源,而资源的关键不仅仅是指钱或资产。真正懂得节俭的人,很多事是不会亲自动手的。最明智的做法是从自己擅长的事情中赚取收入,然后将这些收入用于雇用专职人员来为自己服务,这样才更具效率。比如,世界上最懂得“节俭”的人,应该是巴尔扎克笔下的犹太富商欧也妮·葛朗台。为了节俭,葛朗台发明了“只进不出原则”。他从不买肉和面包。他的佃户每星期给他送来足够的食品,阉鸡、母鸡、鸡蛋、黄油、小麦和蔬菜,都是用来抵租的。取暖用的木材,是从田园四周作为篱垣的矮树或烂掉一半的老树上锯下来的;为了能吃上野味,他买进一片360多公顷的树林,又委托一位邻近的居民代管并负责打猎,工钱是猎物中的1/3,也就是说:打不到猎物就没有工钱,而打到猎物葛朗台先生得2/3。不过,葛朗台先生的“只进不出原则”不应该叫节俭,而的吝啬。

受到犹太同胞自己做饭,自己吃;以及自己生产,自己卖的启发。马克·吐温想,如果自己创办一家出版公司也是一种对“节省”,因为少了一道流通环节,可以为读者省钱,可以提高自己的稿费。所以,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赚的钱大部分落入了出版商的腰包,而自己只得到其中的十分之一。马克·吐温决定自己开办出版公司,而他就连起码的财会知识也不懂。结果他贷款购买了20部印刷机,建立了七家装订所,还雇佣了100多名推销员,大张旗鼓地干起来,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事实证明他并非经营之才,所以,一个成功者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一个人的专业才干被社会认可以后,并不能说明他能够在陌生的领域里也取得成功。像这样的错误他一共犯了二次。

马克·吐温失败以后,他曾向一个著名画家请教事事自己动手与节俭的问题。这位富有的画家住在一幢很大的英式住宅里。马克·吐温和画家谈话时,看到一群房屋油漆工正在房子的四周搭脚手架,准备油漆房子。他问画家,漆这么一幢房子的价钱需要多少?画家报出了一个令他瞠目结舌的数字。在马克·吐温看来,这个数字太大了,太昂贵了。而画家本身也有很强的绘画功底,漆一幢房子应该不是难事,如果画家自己动手,是可以节省很多钱的。

于是他又问画家,“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来油漆自己的房子?”

画家说:“我做的工作所赚的钱,比请一群房屋油漆工来漆房子所付的钱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在漆房子时从梯子上掉下来怎么办?摔死就算了,如果摔残废呢?以后我将不能再轻松地赚钱和生活了。”这就是自己“亲自”做产生或是可能产生的得不偿失的后果,“亲自”的成本往往是昂贵而巨大的。所以说,并不是每件事都值得亲自动手,否则便会陷入到“捡芝麻”的困境里。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事都不必亲自去做。最适合的方式是,计算好“首次成本”和“动态周期成本”的价值比后,再来合理安排,以取得最大最有效的收益,才会得大于失。

例如,企业的经营者如果处在创业初期,资金困难,管理的理念、决策、思维等也不是很精湛夯实,那他就应该自己动手。此时多跑多看多做,不但能节约金钱,而且会在亲自动手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如果经营者,已经积累了大量财富和经验,而你依然是事事躬亲(不懂得授权管理),把脑力和体力浪费在琐碎的事情上,你的财富将无法快速增长,甚至会丢掉已经赚到手里的钱。很多经营者总是不放心别人,他们事必躬亲,结果把自己累病了,钱是省下了一点,可是省下的钱连医药费都不够付,他们总是拼命地捡着“芝麻”,却丢了比芝麻大很多倍的“西瓜”。

 

                                               2010年9月2日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