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家 顾铭德
境内大多数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对中国的银行股敬而远之,可是境外的QFII基金、各类主板投资基金和境外的战略投资者非常看好中国的银行股。他们买中国的银行股一是通过香港的H股,二是QFII方式,三是战略投资者。他们困惑是香港买H股中的银行股平均比A股市场同样银行股贵15%到20%左右。他们想通过QFII方式买A股银行股,又由于额度有限,需要溢价10%买额度,然后才能买到A股银行股。他们想通过战略投资者买未上市的银行股权或定向增发之类方式,发现难度比前几年大多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中国A股中的银行股是全世界质地最好、最便宜的股票(香港H股比价就是证明),可中国的大多数投资者为什么不买银行股,却乐意炒作风险大、收益率差的小盘股票?
笔者对境外投资者解释说,国内银行股近几年扩张太快,所需资本金太多,大量融资,股本规模大,投资者不喜欢。但笔者同时发现境内投资者不买银行股,还有对银行股深深误解的原因。目前媒体上客观报道银行状况的信息几乎没人重视,而许多非专业的报道和传闻,反而能获得投资者相信。有些传闻从业内看完全是非专业媒体对银行投资者的误导。
比如,本周四,各大网站报道说“央行讨论是否加息,大多数官员主张不加等等。”这个报道的错误在于,央行官员可以讨论是否改革利率、汇率体制问题,但对是否加息或存款准备金变动等市场敏感问题是不可能“讨论”的。该记者显然根本不了解中国利率是否上调的决策程序。
又如,本周三,各大网站信息说“银监会通知国有银行暂停开发商贷款”。这则信息一看就知道或者是造谣,或者把个别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正常调节扩大到银监会全国层面。可悲的是许多投资者一看该信息就先抛银行股。
再如,本周某证券报登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名降实增难乐观”的文章,根本否定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双降”的现状。该文章的理由是商业银行“股改剥离”,用“利润冲销坏账”等等。该作者没有说道,用利润冲销坏账和重组剥离是所有中外银行处理坏账的主要途径。不管中外商业银行,每年都会用一部分利润冲销坏账。关键看银行的冲销能力,新资产的质量问题。如果中国银行业有过高比率的坏账、假账,就很难逃过国际评级机构的追踪调查,银行股在香港不可能卖这个价。
上述仅举几例说明,各类媒体对银行业现状的传闻,有许多是误导。这也是银行股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总之,银行股最终将会体现价格与价值接近的规律。
20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