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日周到郭宝成好官总是走麦城


    做人难,做官难,做个好官更是难上加难!这种现象非常令人担忧。看那些高高在上,官气十足,奉承拍马,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无所事事的官却能够春风得意,逐鹿官场。而吕日周、郭宝成等人只是一个劲儿地为民着想,其所作所为在基层官场中恰似鹤立鸡群,由此也就成为众矢之的。

郭宝成深入社区看望慰问基层贫困老党员

    惠民的县委书记“被贬”

    “农民进城买套房,不是城市化,如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保障制度跟不上,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国家每年花3500亿补贴欠发达地区,全国可以实行免费医疗。” 郭宝成远见卓识和一心为民的为官理念,让他赢得了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的赞誉。

    郭宝成任陕西神木县委书记期间,力推民生政策改革,一是全民住院免费医疗,另一个是12年免费教育。沿海富裕城市都还没有实现的全民免费医疗,这两个“免费政策”居然在陕北一个不知名的县城最早实施起来了,让偏僻的神木成为舆论焦点。

    他在神木13年,当了3年县委副书记、5年县长、5年县委书记,也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实事。2009年神木县医疗、教育、住房、扶贫等十大惠民工程投资13亿元。

    这位因推行“全民免费医疗”而名扬全国的陕西省神木原县委书记,在“全民免费医疗”推行一年零三个月后,于今年9月调任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说:“说得好听点是正常调动,实际上是‘退居二线’”,3个月前,他已经不再担任神木县委书记。

    如今他调任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说是平调,为什么就不能再进一步,而是平调“二线”?给百姓的感觉则是,为什么好官不能升官?升官的规则是什么?人们猜测,郭宝成可能是触及了地方既得利益者,他的高调盖过了同级甚至上级的风头,或则触动了陕西的官场生态有问题?

    免费医疗让神木成为焦点,郭宝成证实,免费医疗推行前,并没有向省、市领导透露,因为担心被否决。在推行2个月后,一经媒体报道,带来了多方质疑,遭到了榆林市委常委会的批评,认为神木为政府捅了娄子抹了黑,于是郭宝成突然被罢了官。 

    网民热议郭宝成“被贬”

    目前,很多官员不愿成为关注焦点。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成为焦点”在他们看来都不是好事,总觉得这种将他们置于阳光下的关注总有一天会晾出问题来。榆林可能也出于这种忧虑,认为郭宝成“给榆林捅了娄子”,让向来远离舆论、不习惯被关注的某些官员如坐针毡,担心神木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后会牵出许多问题。

    舆论普遍认为郭宝成是被贬和降级,更有网友说这是“罢官”,郭宝成说:说得好听点是正常的调动,是“退居二线”。但像我这样下台的,实际上就是被“贬”。两项免费的惠民政策让郭宝成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也终结了郭宝成政治生命。

    郭宝成调任的消息传开后,神木的老百姓在网上发起挽留活动。这种纯粹发自民间最为质朴的意见表达,不仅是对一任主政官员的最高政治嘉奖,也是对郭宝成一手主导的“神木模式”的高度肯定。但民意的恳切,终究扭不过权力的大腿。

    尽管人们常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但真正决定一个官员政治前途的评价标准,不是来自于普通民众,而是高高在上的权力意志。这也就是为何“神木模式”明明已经取得了成功,但主导者郭宝成却不得不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黯然离场。

    为何惠泽百姓之举在上级眼里却成了"抹黑"?那些拿钱建楼堂馆所等形象工程的只要不被曝光,反而会是"添彩"?做官为政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官员所要追求的政绩?将"面子"看得比破解民生热点问题更重的政府官员,如何能权为民用,利为民谋?郭宝成所言该触动谁的神经? 做官的风险不在民心向背而在于畸形政绩的取舍,这恰恰是危险的信号。

郭宝成简历

  郭宝成,男,1955年10月生,陕西省定边县人,研究生学历,1974年8月入党,1974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74年12月至1980年1月在武汉部队服役,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立下三等功;

    1980年1月至1981年3月在定边县石洞沟公社农机站工作;

    1981年3月至1982年2月在定边县学庄公社任党委秘书;

    1982年2月至1987年12月在定边县委办公室工作;

    1987年12月至1990年11月任定边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1990年11月至1992年10月任定边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1992年10月至1997年12月任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97年12月至2000年11月任中共神木县委常委、副书记;

    2000年11月至2005年9月任中共神木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代县长、县长;

    2005年9月任中共神木县委书记。

    2006年10月26日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神木县第十六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

    2008年兼任榆林市委常委;

    2010年9月调任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勤政亲民好官吕日周

送行群众紧紧地抱住吕日周边哭边喊:“吕书记你不要走!”

    吕日周出任长治市市委书记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引出了许多争议。他骑着单车下乡调查;雨中与群众开对话会;群众对干部的测评决定官员命运;为老农讨回走失的骡子;他上任后市民可以自由出入市委大院;早上五六点钟开始讲党课、讲完课后再上班;他掀起“舆论风暴”,在当地报纸上刊登批示,点名批评了几名市领导……这些事都是他的争议之源。

    人民群众称谓他们是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争议的人,一个有起伏的人。其旨在打破官场潜规则的为官之道。吕日周,原山西长治市市委书记,1978年调到山西省委农工部,每年三分之二时间在基层,最多一年下乡320天。1983年到山西省原平县任县委书记,全县625个村子都跑遍。三年后,该县财政收入相当于周边12个县的总和,原平经验被被全国许多地方借鉴。

    2000年初,吕日周到长治担任市委书记后,暴风骤雨般地清除官场流弊、督导官场改变工作作风。“吕日周不按官场的规矩办事,人家是扰民,他是扰官。”他一位市委书记骑自行车下乡调研,早上6点在农村、工厂、机关给党员干部讲党课,经常吃住在农民家了解民情,深入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和工人同吃同劳动,到广场与市民面对面公开对话。

    吕日周施政有两条非常清晰的思路:一是反对浮夸,勤政廉政,廓清吏治,取信于民;一是疏通渠道,下情上达,建立亲民形象,积极处理并缓解社会危机。其口号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总之,他不是一个踏踏实实按照官场规矩办事的太平官,反而是在行动中痛击官场流弊的人。

    “有些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把问题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因为新闻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批评了谁,揭露了谁,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谁也难再保护谁,谁也难再搞‘暗箱操作’。”

    长治市委广邀全国新闻单位的记者对长治进行舆论监督,长治人把这种举动总结为“请猫入室”。“自己家里老鼠多,自己捉不过来,请外面的猫来一起捉。”与此相反,一些地方的领导却对新闻舆论监督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千方百计阻挠记者采访,或找上级领导给新闻单位和记者施加压力,有的甚至围攻和打骂记者,以种种莫须有的问题对记者进行诬陷,还有的逮不住记者,就把气出在提供线索,接受采访时说了实话的人身上。

    实实在在抓信访解难题

    2000月3月27日,吕日周写信给市信访局,强烈督促信访局转变作风,以适应长治发展的新要求,信访局要钱给钱。他说:“官僚主义怕什么?他们最怕的是公开,怕群众千万双眼睛盯着。”“官僚主义怕什么?怕上级批评?怕,但不是最怕。他们最怕的是公开,怕群众千万双眼睛盯着。”

    他在给信访局的信中写道:“我不知道你们的人力如何,但不管怎样,从今天起,立即把市委、市府(办公楼)的一层设若干接待上访人员的席位,进行登记、记录、接待;甚至可以在进门处,打上阳伞,进行接待。要热情、详细听取、记录,然后分类处理。最后,市里再组织、再集中集体办公,处理问题……你们的工作还要加强力度。没人,可以借、调人员;没钱,可以批点款;但没有很好听取上访人员的意见,就是你们牵头单位的责任。”

    他到长治不久,就多次被上访群众围堵,进出不了大门。有一回,他刚从办公大楼里出来,就被一群上访群众堵住,要求解决问题。他干脆不走了,就地坐在台阶上,对上访群众说:“排队排队,大家排队,我挨着谈。”

    “变上访为下访”,及时处理历史和现实的遗留问题,缓解社会危机;“拆墙透绿”,把市委市政府大院变成24小时开放的公园,建立亲民形象;开辟多种对话渠道,反映群众的疾苦、愿望和呼声……吕日周就是想改变官心、民心。

    在他的治理下,长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指标之一,上访信件、人次大幅度减少,2001年市、县信访部门接待总量12702人(件)次,比2000年下降44.73%;2002年截止7月,5717人(件)次,比去年同期下降38.52%;去年下半年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长治没有发生一起赴省城和北京的上访案件。指标之二,长治在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实现经济的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GDP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增长15.04%。

    但对于自己的前途,吕日周当时就表示出一种矛盾的心态。他说,他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上面认同,但是,也做好了万一不被认同的准备。2003年1月,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在日前结束的山西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当选省政协副主席。

    告别长治赴太原就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一职时,除了泪水和带着伤感的微笑吕日周没有其他表情;除了“谢谢”,这一刻吕日周再也说不出第二句话来……在赴太原上任的这个早晨,当吕日周想再好好看看这片土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数万名为他送行的长治群众之中……

吕日周简历

    吕日周,山西大同人,现任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副理事长,兼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中国民营(私)经济研究会等几家研究机构联盟执行会长。

    1969年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

    1970年8月为大同齿轮厂工人;

    1971年8月后,任雁北地委农工部干事,广灵县作瞳公社百瞳大队党总支书记;

    1978年3月,任省委农工部政策研究室干事;

    1983年9月,任原平县委书记;

    1985年12月,任忻州地委委员,原平县委书记;

    1988年12月,任朔州市委副书记;

    1989年3月,任朔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1990年2月,任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

    1990年11月,任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8年3月,任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

    2000年2月,任长治市委书记;

    2003年2月,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网友:好官得不到重用原因
  
    首先一些领导不愿重用脚踏实地的官员:一是有的好官只知道踏实工作,不知道“吆喝”,与喜欢张扬的上级领导格格不入,到提拔时自然想不到你;二是好官不愿主动接近喜欢听赞歌的领导,领导对他们不熟悉,不了解,到用人时记不起这个官;三是好官不会拍马屁,爱讲真话,说实话,不给领导留“面子”,甚至揭短和“挑刺”,疑心重和能力差的领导认为这是挑战“领导权威”,“动摇”自己的“领导地位”。
  
    其次是没有刚性制度保障。中央一再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重用老实人,倡导地方要“以德选人”,“让说空话、大话、风凉话、泄气话的人没有市场”,“让想干事、干好事、会干事、不出事的人受到重用”,但是,地方人事部门没有把中央的这些指示精神和要求当作一回事,没有落实到处,更重要的是没有创造性提出一些好的选人用人制度,确保这种官必须重用,而是仍然凭个人喜欢好,凭感情用事,有的甚至“批发官帽”“赚大钱”。

    常言道,做官苦,做官难,这是说要做一个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官,确实是件苦事、难事。如果是难得糊涂,坐在官位,唱唱高调,随随大流,那不仅不苦不难,相反常会搞得皆大欢喜。遗憾的是,吕日周、郭宝成他们偏偏不是这种官,因为他们有良知,对官场不败之术这一套根本不愿学,也根本学不来。

    脚踏实地,吏治改革的风云的人物吕日周进了省政协,赢得民心,叱咤全国的民心书记郭宝成如今进了市人大,好官得不到重用再次被印证,这不仅影响党的事业,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更严重的是影响社会风气。因此,请各级领导不要搞阳奉阴为和“假、大、空”的口号。而要确保人民群众拥护的好官真正走到重要岗位,继续为党和人民多办好事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