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专题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摄影/谭燕萍
新浪招生讯记者谭燕萍
高等教育改革受制于我国高校管理制度、财政拨款机制和人事制度等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一直没有中断过,在现今全国高等教育呼吁需要迫切改革的背景下,此次专题研讨会的主要目的为广东省更好地学习贯彻国家全教育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出谋划策,将广东真正变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试验田”,以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促进地方教育制度创新。
研讨会上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金正林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分别致辞。金正林在研讨会上汇报了广东高等教育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详细地介绍了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中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设想。他表示,在广东的教育规划纲要上,对高等教育这一块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普及高等教育,第二个是明确目标,提升内涵。广东高等教育要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特色5个方面均衡协调发展。广东高等教育的规模还不够大,还不能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9年我省的毛入学率为27.5%,虽然比全国高出3个百分点,但远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吉林等先进省市,这是与我省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是不相符的。金正林强调,必须要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和特色的协调发展。我省目前定的目标到2020年高等教育目标是用户籍人口计算毛入学率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或者大众化阶段。这是关于教育纲要里面对高等教育这一块提出的一些目标要求。
杨东平作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首先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来到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促进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系列研讨会表示欢迎和感谢。
杨东平指出广东省在高等教育方面过去是一个比较弱的省,但是它有一个改革的传统,早在80年代在特区精神的舞下,它就在特区创办了两所新型大学,一个就是深圳大学,一个就是汕头大学,深大也成为改革开放的新星。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设想,发展、改革、开放一个都不能少,而且互相不能替代,应当通过开放来促进改革,并经过改革来促进发展。正是在这个角度,广东省近年来的一些创举为全国瞩目,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热点和新亮点,包括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建,鲜明地提出了去行政化的目标,教育家办学的目标,对于新世纪初全国人民对于所谓钱学森之论的破解至少提供了一个线索,提供了一个解决的路径。广东省的十二五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来,今后要按照珠海联合国际学院引进引进两到三所香港着名大学,还有重点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到珠三角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他表示这是广东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又一次走到了全国的最前列,是令人瞩目的,也是可以期待的。在改革和开放上可能会对全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新的启发和推动。
研讨会主上,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联合国际学院常务副校长郭少棠,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邹蓝分别做了《深圳大学体制改革的探索》、《UIC-高教对外开放的探索》、《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阻力与突破》、《高等教育走歪了路》主题发言,就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见解。
民办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认为,大学教育由精英转向大众,已是历史必然。但是,中国在大学培养模式上却依然脱离实际。事实上,即使在美国那样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出大师也只是少数研究性大学的任务。一般大学,担负的却是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任务。当前的教育改革应该从原来的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学校自主招生,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去选择。大学不应该是单一的培养模式,而应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逐步走向多元发展模式,培养各个岗位不同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引进国外名校到中国办学,像深圳特区一样搞教育特区进行试探性实验,与国内大学竞争,把高等教育请下神坛,重回民间。
在自由讨论和发言环节,众多与会专家学者表示高等教育改革之难,难在制度上,但不是缺乏制度,而是现有制度繁多但空乏无力。但是无论何种改革都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过程,就像杨东平在研讨会后总结说,改革是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具体改善开始,从一件一件具体的事做起,但是要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持一种总体性的批判,或者总体性的构建,希望全社会发生一场自下而上的整体性的变革。
广东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改革的矛头已经毫无悬念地指向高校过度行政化这一积弊时,是选择继续等待还是更积极些?
(转载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