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真正认识论语,是在读书精读班里,精读班或读论语显然是国学热的存在所产生的一个“产品”,因此,以下对于论语的读后感的内容肯定很浅显或不经典,特别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都从事理学理论和实践技术的我,更是如此。但也希望这种不经典能带来新的视角。以回收近半年来所付出的时间成本。
首先,对于“感”是来自于读后对自己生命的感受,而不是去发现或分析论语,因为,我没有任何超越自然的能力去判断贰千多年前书写这些文字的人和事,但对于这些文字在自己当下所产生的感觉还是可以写上模糊的几个文字。因此,再次声明这种读后感完全是局限于个人的感受而作的文字,如对“子”有不敬,仅当我的无知。
从“半部论语治天下”谈起。
小孩的时候,就听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这样一句话,自听到这句话至读到论语,恐怕有不低于40年的光景,这好像不是读书人(如果还算是的话)或国人对“子”该有的恭敬。只是听这一句话是文化在革命的时代,革命结束后又改革开放,那时引入洋人的许多东西,也就来不及对经典的学习。故也就延续到国学热的今天。不过,没有积极去读更在于我以为那只是想治天下的人去读的,而不是我等小民之事。这当然有些误解,因为我们知道,就是精读一部论语也不能就此治天下。况且那有那么多的天下由这些读了论语的人来治吗?
结束上述废话,下从各点述及论语的感受。
1)文采:
论语是一部以对话式来显现当时历史场景的作品,并从此场景体现了当时的人文、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意识、艺术等等的作品。可以认为它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但人们不仅可以由此获得系统的理论体系,还可以由此建立现实的社会价值体系,这或许是任何作品不能及的地方。
2)孔子思想的全部:仁。
体现上述人文、社会、政治问题以一个“仁”字为中心点或最高的境界。但整部书找不到一个对“仁”的定义。这又是孔子对仁解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真正使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就画蛇添足地为孔老先生定义“仁”的概念如下。
仁:即“以人为本”。
3)孔子实现仁的方式方法:礼。
….在分析“礼”之前,我们先以一个俗语“职业病”来理解为什么孔子如此重“礼”。如果对孔子的职业生平历史有所了解,这个问题就不再展开了。但为此,我们还可以指出另外一个例子,老子的职业也造就了惊世骇俗《道德经》出生。
上面引论说明,由于孔子对整套礼的熟悉,因此,把“礼”作为工具来实现“仁”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礼作为用人在先进篇第十一第一章,有一句话:“先进于礼乐,。。。如用之,则我从先进。”这就存在着“礼”的局限和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制约。
但是,只要以“仁”为最高境界,用任何工具在当时或当下都会有爱人的结果。仁是没有时间、历史地限制的,但礼却会因时、因地、因历史、因人的动态而存在它的局限性。
所以,礼有它的好,也存在着它的限制和约束。
4)孝悌、忠信、智、义
孝悌、忠信、智、义是在孔子建立的“礼”仪之下更具体的社会、生活事件。因此,这些具体的内容有些是普适的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有的是带有当时历史社会的合理性,这些我们都必须带着独立思考的思想,以“仁”或“人本主义”的精神,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来取舍之。否则,不仅忠孝两难全,义、信、智也会不全的。
5)对人、社会、礼的重视,对自然科学的轻视
关于这一点可能是我自己的职业病而添加的。但在论语内也可见老先生对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视,而把劳动放在其次,可能还有点轻视之。当然,从整书内容的看来,也存在着人类语言内在存在的矛盾,这来源于历史、逻辑和说该句话的场景,我们也不能通过论语的片言只语来确定先生的思想。
而关于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孔子比老子肯定稍逊一筹。我们就把它理解为专业的不同吧,一个是文科,一个是理科,一个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一个是自然科学工作者。
6)孔子的善恶观。
对于人性,由于孔老先生本身是一个仁人,所以,先生“以君子之心,度所有人之腹”。
因此,忽略了人性同样存在恶的一面。善恶就象矛和盾、鸡生蛋、蛋生鸡、黑和白的自然现象。是共存于世界的事件。而以自己的理想,对社会存有不合时宜的幻想在伟大的先人个人的社会生活中体现的淋漓至尽。
在这里,我崇敬他作为一个善人具有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
7)孔子的生死观、天命观。
孔子对于生死问题的回答表现得非常睿智:“不知生,焉知死”。而对于天命或鬼神迷信的东西也有正确的对待,在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可以是一个总结。
8)孔子广泛流传的言语:
吾日三省吾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名不正,言不顺、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很多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被归纳为言简意赅的词句成为道理而存在。
这里我要对“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一句给与个人的分析。如果从文字的表面来看,显然孔子对女子的歧视是跃然纸面的,但从孔子的“仁”性不应该有这种极端的评价,因为女子仍然是人和“仁”不可缺或的一部分。这一打击面似乎太大了。因此,对于这句话,将必须对于当时所在的环境、心情、事件、性别、社会地位给与综合的考虑。
其实,这也是每个人自己应当去考虑和分析的。这篇短文恐怕不能探究之,但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爱情问题是稀罕而珍贵的事件而成为千年谈而不完的问题?关于此,唯有自己去谈谈几恋爱或许会有自己的感受。而女人只能使用女权主义或忍辱负重了。
结语
如果说孔子是“仁人”,那么老子就可以比喻为“仁神”。读罢论语,感觉千人有万种解,因为,或许明天有些感悟,今天这篇论文的思路将被明天所替代,而不仅有明天,还有后天、大后天。。。。。。
语芯 于2010年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