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0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掀起中国报业创新的“第三次浪潮”,积极探索传统报业市场以外的战略空间,快速开辟报业发展的蓝海新疆域。
值得关注的行为主要有:
——加速布局二线城市。2006年3月21日,《广州日报·东莞新闻》扩版,周一至周四由4版改为8版,周五从8版改为12版,成为全时间覆盖当地唯一的“市外报纸”。8月8日,《广州日报·佛山新闻》也成功扩版。《东莞新闻》、《佛山新闻》扩版后,版面增加一倍以上。
——创办《羊城地铁报》。2006年10月1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联合主办的《羊城地铁报》正式面市。《羊城地铁报》以“汇集新闻资讯精华,开创快速阅读时代”为目标,通过实用的资讯架构、活泼的编辑风格、独特的阅读价值,让读者在20分钟内了解天下大事和生活资讯。
——创办广州日报社区报。2006年12月15日,《广州日报》社区报(试刊号)在广州雅居乐花园隆重推出。社区报以赠阅的方式,主要在广州雅居乐花园社区内定向发行,部分在其他大型社区与居民见面,这在广州媒体中属于首创。(资料来源:《新闻战线》2007年第5期)
评论:
在中国报业市场上,《广州日报》不断引领创新潮流。2006年“开辟报业发展的蓝海新疆域”,对于深耕我国报业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二线城市、地铁、社区……这些都是传统报纸难以掌控的市场。3个看似不相干的创新举措,实际上反映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一条清晰的战略思路:在深入洞察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传媒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报业的伞状竞争结构,努力寻找传统报业市场以外的机会。
社会结构演化给党报提供了新的市场增量。而把报纸销售局限于传统的行政区域与传统的人群,是一些党报 “市场不适症”的重要表现
传统报业市场是什么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一个高度集中化的“国家辛迪加”。一个社会,是一个高度计划/组织的单位。党报发行因此是有计划的组织行为,即单位订阅。党报的“市场范围”,是严格的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地方媒体”,除《人民日报》等少数全国性报纸外,大部分党报都没有突破相应的行政区域。这恐怕就是传统报业市场的两个基本内涵――发行的行政区域化、销售对象的组织化和手段的计划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社会结构亦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不论是党政组织还是国有工业商业企业,都在转型之中,机构与人员双重减少,使传统的党报市场――优势影响区出现了“转型流失”;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的高级化,带来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化。诸如外资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商业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新生社会阶层,不仅在行政发行的“势力范围”之外,而且媒介消费行为具有主动性、选择性。这种市场增量,亦可称之为新的报业市场。
因此,10年前,《广州日报》自办发行的本质乃是因应新的市场增量的变化,调整内容结构、覆盖新的人群,进而获得占领市场的自主权。而一些党报的困难,究其因,是适应这种市场变化缓慢的结果,亦可称之为“市场不适症”。
报业竞争呈“雨伞状结构”。这既为不同层级的报纸提供了空间,又为上一层级报纸的扩张提供了可行性
从销售区域看,美国的报纸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全国性日报,类似于我国中央级报纸。但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报纸并不多,仅有《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少数几家报纸(有人认为后两家不算全国性报纸);第二类是大都市报纸,主要指中等以上城市报纸,类似于我国的《北京日报》、《广州日报》等,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和《芝加哥论坛报》为代表;第三类是地方及社区报纸,以《斯塔藤岛前进报》为代表。该报已有116年历史,但发行范围仅限于纽约一个区。
从覆盖全国到覆盖一个城区,不同报纸的销售范围差距确实太大,但它的历史证明了其生命力的旺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报纸其实在不同层级市场之内相互竞争,是一种“雨伞竞争结构”(见图)。
美国报纸的伞状竞争结构
(资料来源:罗伯特.G.皮卡德著、赵丽颖译:《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次印刷,第26页)
在伞状竞争之下,位居第一层的是大都会的日报,这类报纸的报道和流通范围遍及整个大都会区,有时甚至渗透到了整个州和整个地区。第二层是卫星城的报纸,通常卫星城远在大都会区蔓延至该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具有本地的认同感。第三层的竞争是郊区报纸,这些报纸成长与大都会区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大都会的郊区有着很好的本地认同感,同时与主要城市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许多这个地区的居民实际上是在该都市工作、逛街购物、寻求娱乐的。第四层的竞争包括与流通于郊区或者卫星城一部分或全部的购物指南报。社区报应该属于第四个层次,虽然范围小,但它精准地针对某一个社区专门提供资讯,覆盖密度高,因此仍然能够获得广告支持。
用这个“伞状竞争模型”来观察《广州日报》,它其实是在做一份大都会报纸,是一把处于顶层的大伞;而东莞、佛山则是卫星城的报纸;地铁报、社区报则处于第四个层次。因此,《广州日报》的蓝海战略其实是一种依据“伞状竞争模型”制定的向下渗透战略。
渗透战略的本质是本土化。即通过本土专门资讯“锁定读者”或形成 “优势影响区”
报业具有地理区域性。经验表明,外地报纸可以用来替换本地报纸,但其可替代程度相当有限。就符合这种情况的例子来说,可以替换的内容均来自于本地以外的新闻事件,如全州范围的、全国性的、国际性的新闻与特写,以及全国性广告。但来自外地的报纸在提供本地的资讯与广告方面势必无法与本地报纸相抗衡。在有限的程度之内,周刊或者其他非日报的出版物或许能取代地方性日报,前提是这些出版物提供的是本地的新闻,而不是全国性或国际新闻。很少有读者愿意在本地已经有地方报纸的时候还购买非日报出版物作为每日资讯的来源。更多情况下,这样的出版物经常被当作辅助性资讯来源使用。
大致观察,《广州日报》的扩张其实是分内外两线的。
在内线,立足广州,突出“广州化”。如打造富有粤派特色的人文地理历史周刊《映象广州》,让市民感受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底蕴;新设《同住羊城》专版,报道最地道的广州人与事,传播最地道的广州文化;开辟《粤语口头禅》专栏,在不违反使用规范化语言文字规定的前提下,将粤语的生动与妙用传递给读者;增加了《小区讯闻》版,深入报道小区新闻,详细介绍生活资讯。
同时,贴近民生,增强实用价值。比如在财经新闻版开辟《钱生钱》专版,进一步加强民生服务;将传统的读者来信推陈出新,开辟沟通民众与政府的版面《读者速递》,通过信件、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等众多途径收集读者心声,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配合建设和谐社会主题,设立《和谐人居》版,将广东传统宅居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环境科学有机结合,帮助读者寻找理想的栖居之所。
在外线,因地制宜,深耕市场,实现“东莞化、佛山化”。
当然,在进行伞状渗透战略中,也有一些新的战略.比如《羊城地铁报》开创了新的报纸运营模式:借助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尽量降低采编成本;在地铁以及各大商业中心区域精准发行,最大限度地降低发行成本、提高发行效率;针对中高端人群,着力开发汽车、房地产、通讯等高端品牌广告;针对购物休闲人群,开发商场百货、餐饮娱乐等专栏广告,迅速提高广告收入。
(转)伞状竞争结构与广州日报的“蓝海战略”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