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用了八年时间才证明了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它的故事即便不是一幕历史剧,也能从一个角度解释什么是中国工业精神。更可贵的是,并不是每个工业城市都有同样的勇气。京东方久未走出亏损,如今终于峰回路转时反而平静了许多。磨难成就了京东方。
还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北川写下的多难兴邦吗?他曾说“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如今看来,经历过磨难的产业和城市,才能站得愈加笔直。
偶尔我格物致知地想,我们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与一个人的成长类比,磨难使人进步,顺风顺水却有可能一事无成。如果不是逼得工人发不出工资领不到保险,铁西会毅然决然地搬迁出城吗?没有工人护厂围堵区长七小时,铁西能把敏感阻碍因素排除在萌芽状态吗?先贤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大抵说得正是这个意思。
但如果就此说应该把一件事情搞得更复杂恐怕并不是个正确的逻辑,工业城市改造升级是个世界级的命题,德国鲁尔的成功和铁西的改造模式都不是普适路径。“荒原新城”康巴什喜欢把简单变复杂,花5年时间、投入170多亿元想扭转“鬼城”局面却终无所获。鄂尔多斯同样走的是拍卖土地、招标投标以及借用银行资本和开发商开发为主体的老路,效果却与铁西大相径庭。
到现如今,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康巴什城已经被《时代》称作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佳展示品”,铁西却即将迎来宝马二期的开工。
《铁西八年》尝试解释个中原因:在工业城市搬迁改造过程中,为什么让事情变得更好总是困难。我们究竟应该向铁西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工业改造的原则是什么、共性是什么、规律是什么。我们选取了沈阳机床集团这个行业全球五强企业样本,解释了城市改造与企业转型提升的契合点,并且对诸如人事调整等敏感话题没有回避。我们认为案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也希望铁西在城市结构调整中的不必要的磨难,无须重复且无价值地上演。就是这样。
在北京深秋一个气温骤降的夜里我必须承认我们还不够好。一本有一些追求的杂志生于这个节奏缓急无常的年代,本来就注定了要走一条并不平坦的路。但促进产业进步只是识文断字者的本分,这本杂志的意义也就全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