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生长的,还是被制造的,这是个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有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信息化,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是推动中国城市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以来,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人们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6.6%。从20%到40%的城市化水平,英国用了120年,法国用了100年,美国用了80年,而我们只用了20多年。按国际惯例,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属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显然中国已经步入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
新城建设如火如荼
放眼全国,无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还是借助“中部崛起战略”,奋勇直追的中部城市,抑或是正处于“西部大开发”重点战略节点的西部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在经历着一场由内向外的高速扩张。这种扩张从形式表现为城市版图的扩大,城市建设向周边郊区和农村延伸。
现在中国的新城建设已经太泛滥了,大到北京、上海,小到小县城都在建设新城,甚至一些经济贫困、人烟稀少的小县城也都在建几十万平方米的新城。拆迁改造和新城建设正在进入高潮期,并日益成为生活常态。据粗略统计,全国地级市中,有50%左右的城市在兴建新城区。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科技园、开发区、大广场、宽马路……,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国的热浪。要追溯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已经无从查起,估计连他看到今天的景象,都一定会吃惊这场举国上下的造城运动。
看看一串触目惊心的数据:
长三角16城市共规划74个新城
天津规划建设11个新城
武汉规划11个
杭州23个
福州8个
……
不可否认,新城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规避了旧城存在的众多弊端。但由于项目盲目上马、跟风造城、官员政绩观驱使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导致新城开发建设过程中,问题重重。
新城建设,到底多少才算多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造城运动中,一座座新城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神州大地拔地而起。在城市管理者建功立业心切和房产开发商获利发财心急的双重驱使下,全国各地不论经济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情况如何,纷纷上马新城建设项目,大有“不建新城,不足以体现城市发展干劲“的架势。
纵观人类发展史,凡出现一种社会性大热潮的时候,一定要冷静思考,保持一个适当的“度”,防止大跃进式的冒进,否则,极有可能由于主观上的不冷静,做出错误的判断,误国误家。
目前,建新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新城的建设数量到底多不多,关键是看与经济和人口发展需求是否相适应,是否有足够的后续产业支撑。很多城市都是为建新城而建新城,只重数量的增加,忽视质量的提高,不考虑城市的发展是否真到了需要建新城的关口。试问,如果没有产业和人口支撑,建出来的新城少人问津,那建设的意义何在?
产业是新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的支撑,新城就只能容纳中心城人口分流,以居住为单一形态,而不能解决就业、文娱、休闲、商业发展的需要,必定会造成城市功能单一,无法真正形成人口的稳定集聚,最终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陷入误国误家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