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多个地方政府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开始了大规模的拉闸限电,作为耗电大户的纺织企业被列入拉闸限电范围。有的地方,正规水泥企业被“减排”关闭掉了,而“黑户”们却在大张旗鼓地生产。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节能指标,竟对城乡居民用电“拉闸”。
产能过剩问题,似乎是中国工业的一个顽症,国家有关部门为此曾三令五申,花了很大力气来治理,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曾在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表示,为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目标责任,加大问责力度,对省级政府和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到今年年底实现问责制。令人遗憾的是节能减排在中国居然变成了对企业和民众的鱼肉。用“拉闸限电”实现节能减排,这种愚蠢透顶的办法只有我们的官员才能想出来。这么一个先进的环保理念,在中国的行政调控过程中,却被执行成了一个四不像的东西,真是令人涕笑皆非。
中国的相关行业产能一直都在和淘汰政策一起成长,“越淘汰、产能越扩张”的政策怪圈也始终在延续。从政府而言,排除以前相关行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压力,下达淘汰硬性任务,不可谓不是“壮士断腕”;对于企业而言,拆除耗费巨资兴建的设备或者投入巨资以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也不可谓不是“壮士断腕”。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落后产能的淘汰,其动力更多的来自上面的压力。只是,这种单靠行政力量实施的“淘汰落后产能”措施,到底能走多远值得人们深思?
很多行业产能过剩是一种事实,可是令人不解的是每个产能过剩行业中小企业都能很好的生存,甚至像钢铁这样很注重规模效应的也不例外。事实告诉我们,在中国计算收益、成本,大中小企业是不同的。比如国有大型钢厂,他们单位消耗低、能耗低,但是投资大、环保、安全标准高、平均人力成本高,而小钢厂虽然直接成本高,但是他们可以不上环保措施,减少安全措施,不缴纳各种人力支出和税费,综合下来他们的成本可能更低。我们提倡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却极端忽视市场的作用,一味地动用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那些由地方政府开列的“淘汰企业名单”,限期关停和转移,到底有几个排放和耗能标准是超出了国家法律规定的?众所周知,中国权力的触角,已经通过一条条有形和无形的管道,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这就注定任何一项好政策,一个新理念,一种好举措,都有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手段和帮凶。行政管制的天网,网住了整整一个市场。想要摆脱权力的制肘,简直比登天还难。
地方政府出于对财政、税收、就业等问题的考虑,对关停落后产能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许多小企业尽管在国务院相关部委看来属于早该淘汰之列,但却有可能是地方一个县市的支柱企业。关掉越多的企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损失就越大。无论如何,都不能用政府的思维代替企业的思维,用政府的意志代替企业的意志,用政府的决策代替企业的决策,否则自由竞争和经济公平将荡然无存。
在利益的驱动眼前,单纯依附经济手段对促使各方利益集团开展淘汰落伍产能工作的后果并不明显。近年来,尽管我国一直对于钢铁产业落伍产能进行调控,但钢铁行业的产能却增加了近6倍。中国人从来都相信权力,因为权力是无所不能的。事实上,假如没有行政手段的束缚与鼓励,地区政府将很难在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做出有利于整体利益选择。适当的行政手段配合行政问责,将形成从上至下的制度请求,把国家战略请求简略化,使目标目标更加明白,实行力度不断加强。在这样的条件下,信任淘汰落伍产能工作将取得更快进展。但愿我们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把由市场创造出来的一片大好形势断送在无穷无尽的折腾里。
动用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到底能走多远?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