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点上中国对日经济政策“硬”起来
桑百川
钓鱼岛事件挑战中国主权,会严重伤害中日经济关系,包括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区域经济合作等内容,中日经济关系进入冰点。中国终于在经济政策上“硬”起来啦!
1、 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是服务领域的国际分工,前提则是文化认同和公众感情交流。虽然中日两国服务领域客观存在的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为开展服务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两国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但钓鱼岛事件却极大伤害了我国公众感情,对日本文化认同感下降,发展服务贸易的前提被动摇。
首先是对日旅游受到冲击最严重。2009年,中国对日旅游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增长6.2%,中国游客在日消费能力超过美国和欧盟游客,旅游购物呈现超常规增长,成为拉动日本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安全与舒心是旅游者考虑的首要因素。钓鱼岛事件后,一些公司组织的赴日旅游计划被取消,个人赴日旅游计划改变,中国中止双方有关增加航班、扩大中日航权事宜的接触,制约日本旅游业的发展,短期对日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双双萎缩已成定局。如果不能尽快修复中日政治外交关系,中日旅游长期下滑也不可避免。
其次是技术贸易陷入低谷。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对华技术出口超过中国技术进口的20%,是仅次于美国、欧美的第三大出口国。日本对华技术出口不仅有利于中国的技术进步,日本也因为技术出口获得巨额收益。钓鱼岛事件后,日本对华技术出口更趋谨慎,中国也会加紧自主创新,减少对日技术依赖,积极寻找替代日本技术输出的市场。
2、 货物贸易
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历来受到国际政治外交关系的影响。当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恶化时,往往会引发国家贸易政策变动,如政府采购、战略物资进出口、进口便利化等管理措施会趋于严格,企业的贸易市场风险意识会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改变,导致贸易规模下降。由此可以推断:2010年日本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可能易主,被东盟超越而退居第四位。
3、 直接投资
投资软环境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钓鱼岛事件后,日本对华投资软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招商引资心理、投资政策弹性、劳资关系等软环境因素会趋向恶化。在招商引资中,日资与其他外国资本竞争投资机会时,受引资心理影响,机会会减少;在投资弹性政策如处理“商业贿赂”、“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方面,管理措施会趋于严格;在劳资关系方面,本来就相对紧张的日资企业劳资关系会更加严峻。同时,日本投资者可能更加担心投资的安全性问题。这些,不可避免地制约日本对华投资活动。
日本是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第三大来源地,约占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7%,30多年来,日本靠对华投资获得了高额利润。受钓鱼岛事件影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会放缓,获利机会将减少。
4、 间接投资
近期,日元一度大幅升值,被一些人错误地归因于中国购买日本国债(其真实原因在于美国、欧盟加强金融监管后,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日本)。钓鱼岛事件后,日本国内对于中国购买日本国债会更加警惕。当然,中国仍然会根据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调整外汇储备结构,进行债券市场操作。未来,中日之间关于中国在日本国债市场操作行为的争议会增多。
中国企业很少登陆日本证券市场上市,本来发展潜力很大。但受钓鱼岛事件影响,未来中国企业赴日上市会更加谨慎,也使日本国内投资者失去通过证券市场持有中国企业股票、赚钱的机会。
5、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受政治外交关系影响最直接的领域。中日之间在海上、陆地资源合作开发、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但受钓鱼岛事件影响,合作前景蒙上阴影。
中国推迟中日煤炭综合会议,取消与日本就联合开采油气田举行的会谈,都表明:在中日关系修复之前,中日在陆地、海上资源合作开发利用方面会搁浅。
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特保是11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APEC首脑会议上,中方与日本的合作将大打折扣。
中日本已启动的建立自由贸易区调研难有进展,建立中日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将被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