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戳痛了渭南哪根神经


    

《大迁徙》戳痛了渭南哪根神经   刘效仁

830日 ,作家谢朝平被陕西渭南警方从北京家中带走,理由是"涉嫌非法经营"。记录三门峡移民历史问题的报告文学《大迁徙》,由谢自费发表于山西省文联主办《火花》杂志增刊上。尽管增刊没走审批程序涉嫌非法经营,但作者却是无辜的受害者。何况所出增刊主要用来赠送移民百姓,而非经营牟利。从网上公开的大量信息看,多年来渭南习惯于抓记者、收缴报纸之类以箝制舆论,此番所谓"涉嫌非法经营"进京抓作家,无非是文字狱的一个新例证。( 2010-09-01 新京报)

网上依可读到《大迁徙》的部分章节。该书集中反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支援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渭市数十万移民服从大局,毅然舍弃世代耕耘的膏腴沃土和原有的富裕生活,背井离乡远迁到宁夏、渭北的不毛之地后艰难的历程。由于当年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移民并没有得到分文补贴,几经迁徙折腾,家产损失殆尽,生活困难,长年不得温饱,不少人冻饿而死。其后,一些移民开始返乡。然而,其正当合法的权利被忽视和扭曲,政府部门采取种种非法暴力包括劳教等手段打压制裁,导致官民矛盾激烈冲突。

这显然已成历史的隐痛。但作为当事人,很想让这段移民史载入史册,流传子孙,以便让后人纪念为国家经济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和可贵牺牲。作为有担当的记者、作家有责任详实的记录下这段岁月,作为信史以资国民和政府的镜鉴。有远见的出版家,也有义务为这样的纪实文学提供出版发行的便利。可这部作品历经曲折和百般阻挠,最终不得不以自费增刊的途径得以面世。据介绍,2006年,谢朝平从渭南移民局工会主席李万民处获悉三门峡遗民的历史遗留问题后开始关注,此后三年一有空就去陕西采访移民,倔强得有点像那些死脑筋的三门峡移民们。虽然移民将其作品珍藏起来以传后代,却并没有想到,为着《大迁徙》作家竟然要遭受被拘的代价。

不禁要问,《大迁徙》到底戳痛了渭南地方权力机构哪根神经? 竟然脆弱到了连移民手里拿一本书也如闻惊雷、如临大敌、惶惶不可终日的地步。陕西华阴市五方乡高家村,64岁移民代表董生鑫人民网强国社区被转发的《致渭南市政府的申辩书》指出,是你们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被写进了书中,还是怕中央知道了你们所干的那些伤天害理事的内幕后影响你们的升迁或撸了你们的乌纱帽?这恐怕不幸要被言中了。倘如果不是怕被曝权力的丑陋,被揭官员的霸道,被抹了地方的,被影响了官场的升迁,当地政府和警方决不会对一本刊物如临大敌,不远千里赴京以人口普查为由骗开谢家门,抓走作家,也不至于兴师动众,从移民手中收缴《大迁徙》的。

说起来,这倒是渭南的传统做法了。722日 渭南市移民局工会主席李万明在网上公开发表的《致中共渭南市委的一封公开信》,就披露“1996年,渭南和华阴出动数百名警察和干部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库区非法搜查和收缴《工人日报》及《中国妇女报》;2005年,渭南市委宣传部在警察的协助下没收了《民主与法制》杂志社王记者的记者证;2008年,渭南市政府领导强迫渭南日报修改新华社报道渭南截留移民救灾款三年不发的内容;20098月,该市又发生了某政府官员追缴《渭南广播电视报》和治理记者权正民的事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民族国家和时代不能没有文化,不能没有勇于担当的作家,写实的信史。当权力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抓走有良知的作家时,被囚禁的不正是文化、历史和公民权利、表达自由吗?文章只写锦上花,否则上门将你抓,哥哥写完有点怕,何时虞候到我家?虽有些后怕,不过转念一眼, 《大迁徙》成为合法且畅销的出版物却指日可待。

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_shehui7_bbs/6FF9HNLN00011229.html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2&id=101338635&boardId=5

http://blog.hsw.cn/395275/viewspace-556299

通联: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刘效仁,235300,电话,0557803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