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南国际化还是国际海南化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国际的,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也不能缺乏对什么是国际化进行思考。如果我们一开始方向就选择错误,那么我们距离目标只能越走越远。

国际旅游岛建设号角吹响,大批投资商和策划人进入海南岛,希望上马一个个旅游项目一方面赚取游客的钱,另外一方面希望直接赚取那些个人投资者的钱。一时间各式各样的旅游度假项目策划方案满天飞,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世界各国的风情景点都引入海南,欧洲的、非洲的。让海南让我一个小世界,以为这样就国际化了。

最近有一个策划狂人一下子希望在海南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建设200多个世界各地的风情镇,让海南岛变成一个小世博园。我认为这些都是短视的,近利的表现。因为这些花俏的项目仅仅能让海南在近几年成为国内游客满足好奇心的目的地,赚取国内游客一笔钱。所有的东西仅仅是体验和观光。这与世界的旅游发展方向是相悖的。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是让国际海南化,未来面向的市场不单纯是国内游客,还应该是国际游客。旅游未来应该以海南自然观光、文化观光为基础发展国际度假元素。包括高尔夫、房车、海钓、探险、温泉、潜水等度假项目。以追求健康、舒适、快乐为理念。这样不但凭借视觉元素赚钱,而且可以从触觉、味觉、听觉等因素全方位的使游客得到体验。

国内游客游什么,看海南热带自然美景,享受这里的阳光、沙滩、空气。国际游客游什么?海南及中国文化、世界前言度假元素。而不是单纯的吧海南搞得和一个游乐园一样的地方。这样的东西很难形成二次消费,看完了,人走了,下次再也不来看了。这也是很过国内旅游存在的最大问题。把世博会如果在那里这样放3年,我相信三年后游客数量会锐减。然后需要的就是拆掉重新搞些新花样,这样重复建设虽然带动了投资,拉动了内需,但是对资源的浪费、对自然的破坏难以估量。如果海南走向这样一条路就很难想象未来的国际旅游岛是多么的国际化,付出的代价会有多大。

海南太多的东西还没有被发掘,海洋因素、雨淋因素、南洋文化、黎苗文化太多的东西还处于原始状态。如何将这些因素国际化就是我们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例如巴厘岛、夏威夷等地已经将海岛海洋文化因素发挥到很高的水平。以大海与海岛为主题延伸的旅游度假项目可以让游客在一个酒店待一星期都不会赶到憋闷。

所以建设国际旅游岛应该是让国际海南化,让世界的人想起度假对应的就是海南岛。使海南岛成为国际旅游度假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