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历史惊人地雷同。
福楼拜笔下的革命,通过《情感教育》来呈现,显得五彩斑斓,光怪陆离。
小说里的学潮,革命,都是由无产者,贵族和资本家们来共同参与,游行与驱逐,站队与解散,然后是不断的重新排列,像反复洗一幅扑克牌,显得复杂而混乱。街垒可以看做是中国文革期间武斗的预演,然后,必然地,他们还将经历理论上的四清和上山下乡运动。竞选议员的演讲者,提出把工人阶级驱逐到农村去,由于这个设想很容易引发新的暴乱,没有被大众接受。小说里两个主人公的命运,用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来归纳,就是--到处是空欢喜真苦难。
新闻的本质是诽谤与中伤,艺术的核心是拍卖,而情妇的内涵则是榨取,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实际。
从外省到巴黎,可以乘坐还没有发明出螺旋桨的蒸汽机轮船,也可以乘坐燕子号公共马车。郊区检查站在认真抽查行李之后,吹着喇叭放行。于是,行人就远远就看见了冒烟的化工厂。舞台上正在演出北京人口市场里的悲剧;投机者在研究和生产中国瓷器和紫砂壶;大学生在准备演讲稿;已婚的贵妇人出门之前总是在照镜子,怀着猎取爱情的浪漫之心。。。
人类被分成有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极力要混进有产阶级阵营的无产阶级。在200年前的法国,由于穷人与知识一样开始普及,说得更漂亮和策略一些,就是觉醒者开始泛滥,于是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学说,以及法国本土的平等,博爱,自由与社会契约论,让小说里两个主人公的激情与行动相互交织。小说里的革命,并未动摇有产者既得利益,所拥有的财富,演说,和参政议政权利。这样的革命,可以说是不彻底的革命,也可以说是符合本国国情,比较文明的社会体制的实验和民族探索。与此对照,道是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暴力革命更简单,直接和有效。所谓翻身,打倒,就是让富人与穷人彻底交换位置和场地。于是,新的既得利益者产生了,就有了不许革命的法令。
小说结尾时,两个淳朴的外省大学生,他们的情感不仅不被教育,反而被时尚和社会所玷污。他们回忆起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不过是中学时代一起参与的缺乏经验,又神秘无比的一次嫖娼。
法国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或者说社会主义文学的源头,都是由有产者,遗产继承人和破产的有产者来观察,表达和实现的。他们不是穷人,缺乏用实际行动直接打倒有产者来求生存的激情。他们是观察者,思想者,他们是从良知,进步与道义的角度,来鄙视财富及谋取财富的手段。这样的写作,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追捕稿费和实现功利主义的写作,自然会从容,庄严,深刻和倾向不朽。
福楼拜同十九世纪许多优秀的作家一样,忠实于他的时代,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积弊。司汤达的小说是七月王朝统治时期的一面镜子,照彻了当时社会光怪陆离的现象;巴尔扎克宣称自己是在王权和宗教这两道光辉照耀下写作,在作品中反映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乔治·桑以一种平缓、温厚的田园风味博取人们对当时社会新旧习俗之间斗争的关注;雨果以人道主义作武器,向社会的黑暗势力抗争,并唤醒人们对社会改造应负的神圣使命;莫泊桑高擎爱国主义的旗帜,无处不及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那么,福楼拜又是怎样来打开人们的心扉,使之领悟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呢?回答是:否定时代,否定社会!
福楼拜所有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包法利夫人》描写了外省的一个普通女子爱玛对庸碌麻木的丈夫的不满,向往着一种更为放荡的浪漫主义的爱情生活,最后,那个可怕的拜金主义的社会把她吞噬了。《情感教育》描写了一个踌躇满志的大学生弗雷德利克在社会上到处碰壁,终于老之将至,一事无成,不堪回首。而另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戴洛立叶也殊途同归,空自悲戚。福楼拜花了生命中最后八年的精力而尚未成书的《布瓦尔和佩居谢》,把两个青年誊写员描写成向现实全面进发的勇士,但是他们却处处遭到生活的嘲弄,碰得头破血流,终于失掉生活的勇气,痛苦地怀疑人生的意义。这一幅幅的人生惨败图说明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个人的失败吗?不是,福楼拜把这一切都归罪于资产阶级社会。他于一八七五年十二月给乔治·桑的信中说:“我‘对人生缺乏一种明确和广大的视野’。您一千次对,可是有什么方法改一个样子呢?我请教您。”福楼拜和自己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坦率承认自己的缺点,但这种缺点或无能不应由个人来承担责任,因为它们具有普遍的社会性,正象赌博是社会的产物一样。一八五三年八月福楼拜给女作家科莱的信中说:“就在此刻,我相信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在法国二十个乡村里在受苦,哭泣。”显然,福楼拜并不认为自己的人物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人,而是把他们当作社会的人。他之所以要把主人公置于失败的境地,是社会情势逼迫他非如此下笔不可。因此,一个真理昭明了:一连串个人失败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失败。我们在上面说过,福楼拜冷面铁心地对待自己的人物,原来他是在冷面铁心地对待不公正的社会。于是,那个对人物的短长不置可否的福楼拜,终于对社会发了言,读者透过人物看见了作者的思想。福楼拜就是以他那新颖独特的文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真面目。崭新的文笔和崭新的作品思想相结合,这就是福楼拜。
福楼拜写作极其严谨,对作品精雕细琢,甚至达到自我挑剔的地步。他每天写作七八个小时,一个月才写二十来页稿子,稍不满意即悉数付丙。因此,他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可是他的作品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主要作品有《包法利夫人》(一八五七),《萨朗博》(一八六二),《情感教育》(一八六九),《圣安东尼的诱惑》(一八七四),《三故事》(一八七七)以及《布瓦尔和佩居谢》(一八八一)。以前通常都把《包法利夫人》当成他的代表作,但是也有许多人对这种说法提出了挑战。例如当代法国作家努里西埃就说过:“我无法在《情感教育》和《包法利夫人》之间作选择。如果非选不可,那我无疑将会选《情感教育》。”这说明现今的作家和读者对小说的鉴赏标准和文学兴趣跟过去大不相同了,从前写小说讲究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现在却讲究情节的真实自然和反映生活的高度。从文学是社会的镜子这个角度来说,《情感教育》无疑是在《包法利夫人》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