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不得不并购的宿命论?


    有一个词,叫做“宿命论”,不是什么好词,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人定胜天”这个词,但是有很多人都相信宿命论,也有很多现象与事实让有些人相信宿命论,要不然就不会有“宿命论”这个词了,那些认为宿命论的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难逃宿命论的魔咒,我不是宿命论的信奉者,但是今天我很想借用宿命论来谈一谈我国企业的命运。

    中国的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过短短的30余年,但是却演绎了超强的生命力与无穷的发展增长潜力,每年平均8%的GDP增长率背后,我国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既然是讨论我国企业的命运,我就从这短短30年的企业发展史来讨论企业发展的几种命运:

   企业不可能脱离一个行业而单独存在,我认为在一个行业里所有的企业在未来将只有五种命运:

    第一种命运是成为行业的并购整合者,这样的企业是一个行业未来的强者企业,这样的企业通过不断的正确的对外并购整合活动来提升和不断强化它在这个行业里的统治地位,它有着行业里最大的市场份额,有着最强的话语权和控制权,一句话,这样的企业将是行业利益的最大获得者,无疑,这样的企业命运是最佳的,我把这种命运叫做上上策,用右手的大拇指来表示;

    第二种命运是成为行业的创新者,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它通过内在的不断的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等等手段来保持它在一个行业里的市场地位,这样的企业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着极高的门槛,别的企业根本或者很难超越它,也就是它靠“一招鲜吃遍天”,独步武林。这样的企业虽然保持创新很累,但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企业命运,我把这种企业命运叫做上策,用右手的食指来表示;

    第三种命运是成为行业的主动者:主动被并购者,也就是一个企业看到自己在行业里做不到前三名,更做不成老大,这时,它一想,干脆我把我的企业卖给行业的老大,然后我或者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更大更好的企业平台做事,又或者用卖掉企业的资金到另一个行业里打出一片新天地,成为另一个行业的老大企业,这样的企业命运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至少它没有自欺欺人,这样的企业回报也很高,我把这种企业命运叫做中策,用右手的中指来表示;

    第四种命运是成为行业的被动者:被动被收购者,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看到自己在行业里的地位已经每况日下了,但是它死扛着不出售,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样的企业精神可嘉,但是却很傻,因为它在自欺欺人,在自己骗自己,这样的企业往往会错过最佳的出售时机,等到实在不行的时候才选择出售,是得不到很好的价值回报的,最后只能是抱残守缺,或者以一个极低的价格出售掉企业,我把这种企业命运叫做下策,用右手的无名指来表示;

    第五种命运是成为行业的淘汰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垃圾企业,这样的企业不仅是企业经营者的包袱,也是政府的包袱,更是全社会的包袱,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它的存在只能是苟延残喘,连被并购的价值都没有,就是白给人家,人家都嫌弃是个累赘,这样的企业是最惨淡的企业,我把这最后一种命运叫做下下策,用右手的小拇指来表示。

    好了,五种命运列举完毕,很简单,你伸出你的右手,看看五根手指头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我所说的五种企业命运,可能有很多人对我站在并购的角度的这五种命运的分类方法不认同,但是请你仔细想一想,这几种命运是不是大势所趋?除了这五种终极命运,现在的企业状态还有哪几种?你尽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企业命运存在?最终的企业命运是不是只有这几种?

    其实,上面的五种企业命运,我还可以再简化为两种命运,那就是并购者与被并购者,原因是除了最后一种淘汰者企业,其他的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企业都是第一种并购者企业的目标收购对象,尤其是第二种企业,也就是说,除了最后自生自灭、无人理睬的淘汰者企业,到最终,一个行业里将只剩下并购者企业和等待被并购的企业,再说的简单直白一点,那就是要么并购别人,要么被别人并购,因为这就是市场竞争的终极法则和本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这样一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很好的生存发展下去,就不得不去并购别的企业,除非你想未来有一天被别人并购掉,这样的企业命运算不算“宿命论”的表现之一呢?我不知道,我只是这样推理了一下。

    并购就是弱肉强食,并购就是优胜劣汰,并购就是市场竞争的最高体现,这是我在一首并购小诗里的一句,也许并购本身既是企业“宿命论”的一种体现,又是“人定胜天”的一种选择,不想被并购,那就主动勇敢的大步向前去并购啊,谁是强者,谁就能够好好的活下来,活得好,这是很公平、很公正的啊!

    企业家朋友,我希望你们能够静下来有时间的时候经常伸开你们的右手看看你们大小不一的五根手指,然后对号入座一下,看看自己的企业在行业里属于什么样的地位和状态,或许你就会更明白你企业的下一步战略决策应该如何制定、如何定夺!

    宿命论?不得不并购?还是人定胜天?

    或许你自己心里早已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