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的“最大突破”是把红楼梦打下了“神坛”
新版《红楼梦》早在上映之初,就已经炒得沸沸扬扬,但我坚持要等看到该剧之后,再做评论。因为,不管李少红导演对该剧付出了多少心血,也不管恶意的批评者如何丑化新版《红楼梦》,能够最终左右公众意识的,只有作品本身。我看了新版《红楼梦》的前7集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不单作为导演的李少红,整个新版《红楼梦》的主创、导演、出品班底是“过分勇敢”了,真是不拘一格,什么演员都大胆启用!该剧生产者最大的突破就是把红楼梦打下了神坛。
《红楼梦》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内涵的,是标致的,是隽永的。忠于原著的文化表达,是电视剧创作所不能放任的。除去布景、服饰、道具、台词一类的忠于原著,我认为,至少要在视觉语言上实现流畅,祛除生硬。视觉语言流畅应当体现在主要角色的年龄感、肢体动作、眼神、站位,主要场景的切换,镜头远近的推移等方面。而做到这些,主要演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还认为,在视觉语言流畅的前提下,人物台词要与视觉一致,这才是最佳效果。《潜伏》在这方面堪称绝版。就是1987版《红楼梦》,也是做得比较好的。1987版《红楼梦》在主演选取、辅导角色方面,是下了极大的苦功的——有关当年红楼梦演员如何经历红学浸染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可以说,1987版红楼梦是把红楼梦这一文化瑰宝放在神坛上的。我在前不久观看了朝鲜版的歌剧红楼梦,也是深受震撼,朝鲜朋友们也是把红楼梦放在神坛上的。
看了新版“宝玉”在电视屏幕上的五官和举手投足,我实在不知道,大小两个宝玉年龄差不到哪去,有何必要找两个人“轮演”?而主创者为何要让王夫人的年龄感比邢夫人大一轮以上,也是让人费解。王熙凤的扮演者更是离当年邓婕的表演有天上地下之别。“黛玉”的表演,尽管谈不上上乘,但或许比宝玉、王熙凤稍好些。不过,我仍然看出“黛玉”并未真的入戏,还是在“演”。
这就是最大的麻烦了:如果主要角色不入戏,不能激发观众心中“饰者与角色合一”的认同感,就离成功就太远了。我认为,角色年轻并不是难以入戏的根本原因,根子在出品人和导演的整体把握上。为了拍这出戏,无论出品方还是导演班底,都花了不少真金白银;光是拍摄也耗去了3年时光;从荧屏上看,演员们也下了功夫。但观众是“冷酷”的,只看效果。现在看,拍摄该剧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换任何一班人马来拍,可能都是要一样花费的。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所有投入,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评述,显得都已意义不大。
在当今时代,恶搞名著和传统经典成潮,出品人和导演班子们什么都敢干。最近有一篇盘点出演中国现代史重要历史人物演员的文章,报出了一长串名单。那里面谁演的成功或者相对成功,是一目了然的。别的角色就不说了,蒋介石一角当属孙飞虎最为成功。但是,如果遍数中国荧屏上的“蒋介石”,让人笑掉大牙的饰演者早已有一个加强连了。我对友人说过,这些导演随便从大街上拉来一个人,剃个光头,粘上两撇胡子,穿上个长袍,就说是蒋介石!
李少红版红楼梦最令人费解之处就是演员选择,如果照这一版本的“勇敢”走下去,恐怕可以迅速拍出“张少红版”、“王少红版”来。既然演员可以降格以求,表演也就可以。尽管这一版在道具、服饰、布景方面都还支撑着,但灵魂已失。
李少红版红楼梦真真切切地告诉大家,谁都可以出演黛玉、宝玉、王熙凤,长什么样不要紧!演员只要按照“原著”走台、说词,哭时哭、笑时笑,描几幅字、用几个眼神,就行了。反正布景宏大不穿帮,衣饰华贵很养眼,演谁扮谁不掉包,谁能说这不是红楼梦?再加上一点或隐或现的似有些深奥的鬼魅吟唱、闪来闪去的快进镜头,让你思绪间或分裂一下(是为催眠之术),你敢说这不是新版吗?
所以,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最大遗产将是:把红楼梦彻底打下了神坛。今后,恐怕无人再敢“煞有介事”地说,红楼梦是古典名著,要尊重它;也无人再敢“煞有介事”地说,出演红楼梦的演员实在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