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拿一分钱,只求出政绩。在领导“鼓励创收”的号召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财会部预算处原处长刘林祥,被控将3.96亿元公款借给企业老总开发房地产。他希望此举能为单位创收,并为自己换来一顶官帽,结果却“意外”刷新了近年来北京挪用公款案的最高金额纪录。 (09月07日 京华时报)
一个处长到底值多少钱?通过这个新闻我们终于有所领略。这位刘处长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轻松挪用公款近4亿元,尽管他声称没有得到金钱上的回报,但是却利用公款疏通的关系,轻松帮领导的孩子上好学校,还“借”用了一辆价值30万元左右的尼桑轿车。不出意外的话,他孩子将来出国留学的算盘也可以轻松实现。此外,借出去的3.96亿余元被追回以后,本金和利息累计达到了4.27亿元。算起来,这几千万的赢利也很惊人!
我们且不去追问这近4亿元的款项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被挪用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发现,只是设想一下,如果当初这个刘处长不这么贪心独断,把这个用钱生钱的计划向领导汇报下,结果会怎样呢?只要看一看刘处长在法庭上轻描淡写的语气就知道了,他是准备“做完再汇报”,而且相信“凭自己在单位说话的分量,做完了汇报一下,领导不会追究”。我们相信如此精明的处长,不会盲目自信,如果不是时间拖得太久陷入被动,他完全可能是单位创收的先进典型。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出,在体制内一个处长的自由度到底有多大,他的市场价值可以达到多么恐怖的程度。
当然,这可能只是特例,并非每个处长都有这么大的金钱支配权。但是,无数次的贪腐案件告诉我们,权力能享受到局外人无法想象的福利。处长拥有惊人的市场价值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惊人程度轻重而已。历史学家许倬云说:“学历史的人,既快乐也可怜。快乐,我是旁观者,我看清事态了。可怜,我看清人永远犯错,永远犯同样的错。”民众看这些贪腐新闻似乎也是如此可怜,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归结出制度漏洞的结论,但是这个漏洞却总不见填补周全。我们没有历史学家的胸襟,看着这一幕幕匪夷所思的贪腐故事,一点都不快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拥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刘处长自己评价:“总社根本就不应该成立这个中心”。若果真如此,所谓管理漏洞就只是浅层次的反思了。什么样的管理方法能令一个除了挪用公款根本毫无存在价值的部门不出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