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教材删文敏感症


中国人的教材删文敏感症

杨于泽

 

       中国每有教材中“经典”被编者删除,就会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鲁迅先生的文章进出各地教材,曾引起过多次争议。最近是鲁迅的《阿Q正传》被江苏版教材从必修课本移入选修课本,引来强烈质疑。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谁的文章被选入教材极在乎。被选入了,就是被承认了;被删除,就是价值被否定了。教材选中谁的文章,似乎关乎世道人心,其中有大是大非,值得人们争得面红耳赤。

       这次,江苏只是将《阿Q正传》从必修教材移入选修教材,《阿Q正传》还是“位列”教材中,并没有真的“被删除”。编者解释,《阿Q正传》篇幅过长,作为必修课耗时过多,很多教师反映讲不完。移到选修教材中,学生照样可以阅读和学习。但有些人不理会这样的说法,他们觉得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是不同的待遇,其间地位悬殊。

       这种心态,其实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病”。中国是一个大一统国家,连教材都是全国一统,长期以来,每年级每一门课程只有一本教材。又由于“应试教育”,老师基本不教统一教材之外的知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读物。这样一来,入选教材的地位就极其崇隆重,文章作者就会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谁进去,谁出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掺杂着审美之争、价值之争、观念之争。尤其是像鲁迅这样的作家,动一下他的经典之作,人们就会猜测,背后有意识形态动机。

       随着社会进步,教育也有了一些新气象,教材已由原来全国统一变成各省自编,就是同一省内,也是多种版本相互竞争。就是一个年级所用语文教材,也由原来一本变成必修、选修,据说江苏版有5本之多。选修不是必修,但一样是教材、课本,对于那些真正好学的人来说,不会有选修与必修之分。经典放在选修教材中,老师、学生也不会轻视它们。在这种意义上,鲁迅的文章是放在必修中还是选修中,没有实质差别,而只是一种教学策略。

       对于教材增删文章过于敏感,折射出中国人对于学习路径的过份依赖,也说明教材对中国人精神的塑造力过强,而“教材之外”对中国精神塑造力过弱,这是一种教育本本主义。教材上的文章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脑海中,在教材之外的“文化成果”却很难挤进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其应有的影响力和塑造力。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教材必须瞄准新目标,适应新现实。过去教材选文,囿于时代观念,必然存在局限性。现在中国向世界开放,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须“拿来”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教材在篇目上作些调整,理所当然。某个作家的经典该不该删,可以公开讨论,但我们有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如果对篇目改动过份敏感,恰恰说明我们的心灵被老教材格式化了,这恰恰反映了老教材的局限性,也说明修订教材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