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新闻走红看草根营销
作者:众卓咨询 程子展
近日,《草根新闻》在网络上走红,一个由农民新闻制作团体合作的农民版《草根新闻》。《草根新闻》的人气超高,他们制作的新闻视频的点击播放次数已经突破千万。
乡土气息《草根新闻》
《草根新闻》是一档自创性节目,每天一期,每期大概10-20分钟,现播放次数以突破100万,主持人板蓝根和小辣椒的扮相幽默搞笑,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的解析当前热门的草根话题、草根事件;
同草根新闻时还穿插着以节目视频方式全新演绎的话题精彩片段并进行深度挖掘,让忙碌的白领能够在愉悦的心情下了解草根新闻。
由于《草根新闻》不拘泥做作之感,真实报道当前草根文化热点,目前已经形成自身忠实的粉丝群,而其粉丝基本是上班族的白领阶层、大学生等。
《草根新闻》创办人王小明,男主持人自称板蓝根,女主持人自称小辣椒,他们一副平民草根打扮,主播台是一个很古典的老式条桌,桌上两个不知道有没有用的麦克风就是主播台所有的陈设,带暗花的布背景上面挂了两个红色的灯笼分外醒目,堪称草根经典。
《草根新闻》催生中国媒体变革
“草根”一词源于十九世纪的美国,那时正值淘金狂潮,传说草生长得最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藏着黄金。后来被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基层”、“大众”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草根新闻》会受到网友的热捧呢,先让我们做一个比较:
传统新闻
传统媒体由于体制、管制,由于多年形成的文体套路,实质上走向僵化和保守。许多新闻作品语言味同嚼蜡,由于政治导向、大众传播的限制,新闻作者受到的束缚和捆绑太多,中国现行的新闻管制体系也压抑了记者的创造力,造成新闻文风远离受众,自说自话,自言自语。
一些报纸沦为企业家、领导干部起居注,以及“帝王生活”的翻版,和群众、受众毫不相干。而一些报纸沦为黄色、暴力、金钱、坏事、女人的西方小报翻版,唯金钱论,唯市场论。
新闻广告化,新闻公关化,新闻枪稿化,新闻软文化等现象也使得平面媒体日益丧失公信力,核心竞争力。受到出资方、企业公关、广告主影响的部分平面媒体为求生存,求发展,实质很难做到客观、独立、真实,完全丧失了新闻道德和新闻从业规范。
草根新闻
草根新闻基于自媒体、泛媒体的互动、双向传播,参与性、亲历性、介入式报道已经实质上造就了“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是主播”的现实格局。
值得关注地是当下草根新闻的叙事手法,正在改变传统新闻的刻板模式。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新闻运动,草根新闻革命正在开展。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草根新闻》之所以受到网民的热捧,除了他们的扮相幽默搞笑之外,最重要的是比较贴近群众,展示了基层以及大众的生活,回归了人们本来的生活本质。
《草根新闻》催生营销变革
以上我们也说了,《草根新闻》之所以受到热捧是因为它比较贴近大众,这又上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受到网民热捧要上春晚的”旭日阳刚“农民兄弟,其实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
为什么一首《春天里》,原唱汪峰没有把这首歌唱红或者说是没有让那么多的人记住这首歌;但是农民兄弟却能让那么多人记住了《春天里》,并且有那么多人为之哭泣?这都是”草根“的力量。
当然有关”草根”案例也绝不止这两个,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自诩“美若天仙”的芙蓉姐姐等等。
随着这些“草根英雄”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商人以及营销人也嗅到了这块商机,开始大喊“营销革命”,一些商人也开始借助“草根”大踏步走在前面,但是奕舟讲师经纪在这里提醒您,“草根营销”不是万能钥匙,它能否成为营销利器,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目标。
1、适合最重要
如果品牌定位于奢侈品,必然需要维持一个较远的品牌距离,所以满大街跑奔驰,对于奔驰品牌来讲并不一定是件好事。,而“草根营销”有着天然的网络炒作“天花板”,扬名容易立万难,很难进入高价值的品牌营销层面。
这种营销模式的下一环必须接上“保姆式服务”。我所理解的“保姆式服务”是指销售人员及公司内部后台人员对客户的服务要全方位照顾,人性化思考,就像保姆一样把客户服务得井井有条。
2、要有零距离的感觉
草根营销要有零距离的感觉,广告的主角不应该再是名人,甚至连有明星相的人都不要,最好看上去毫无特征的普通人;传递的信息也不是指导与说教,也不是辉煌的巅峰体验,而是来自平淡生活的感受,毫不避讳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
从活动形式上来讲,必须是低门槛的大众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复杂的规则,最好是可模仿;从参与者来讲,拥有极低的参与约束;从媒体选择来看,必须足够生活和亲民的媒体。
这方面个人感觉中国移动神州行做的就挺好,他们虽然选择的是明星葛优,但是葛优和其他的明星不一样,他看上去比较亲民,而且广告客户的针对性也比较强。
3、符合草根营销的特征
草根营销有几大特征:首先在传播渠道上,不再倚重传统的大众传媒,而是选择了更为贴近“草根”的传播方式,包括传统的小广告,口碑相传,大型高参与度的互动活动,以及互联网出现后的BBS,博客等;
其次在传播内容上,不再倚重名人效应,转而开始“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再次在语气上,不再是我来引导教育你,而是转变成我就是你,我能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