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高科技界最知名的传奇人物约西·瓦尔迪(Yossi Vardi)1942年出生于当时还属于巴勒斯坦的特拉维夫,毕业于海法的以色列理工学院,获得了工业工程学士,并继而获得了运筹学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瓦尔迪26岁那年白手起家,共同创建了以色列最早的软件公司Takam并担任CEO,公司很快卖给了以色列的电信巨头。1970年,27岁的瓦尔迪先后被任命为以色列能源基建部以及发展部的总干事,并先后担任以色列化工、以色列电子等一系列能源、高科技公司的主席、董事等职务。
以色列建国后,高技术产品往往通过从美国、法国等地进口。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20世纪70年代,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下令对以色列实行军事产品禁运,转而向阿拉伯世界示好。亲密盟国突然的背叛,强敌环绕的以色列失去了高技术输入的重要来源,在战争阴霾中认识到即使是一个小国也要高科技立国的意义所在。从此,以色列政府在国防军工等少数领域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就像瓦尔迪曾说的:“以色列高科技的真正缔造者是阿拉伯世界和查尔斯·戴高乐,是他们让我们不得不去发展自己的工业。”
适逢此时,瓦尔迪被派往美国担任主管经济事务的领事和北美投资总监,在此期间他参与创立了以色列-美国跨国产业研发基金(Israel-U.S. Binational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简称BIRD),这项基金由美国政府和以色列政府共同出资,旨在为美国和以色列的合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BIRD总额为1.1亿美元,一般会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为合适的企业提供50万至100万美元的资助,然后从成功项目所赚取的小额特许费用中重新获得回报。以色列充分地利用这一机会开展与美国密切的科技产业化合作,BIRD将富有创造力、受过良好培训的以色列工程师团队介绍给不情愿拿出大笔研发费用的美国科技企业,促成其合作,并分别为双方提供其在项目中承担的部分所需资金的一半。BIRD不仅为780多个项目提供了超过2.5亿美元的投资,而且教会那些生机勃勃的以色列科技公司如何在美国做生意,而不是简单地专注于开发科技。截至1992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以色列公司,近60%都接受过BIRD的资助;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以色列公司,有75%接受过BIRD的资助。以色列高科技类出口的74%源自这4%的高科技公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约西·瓦尔迪是以色列高科技产业的奠基人之一。
此后,瓦尔迪长期担任以色列国家石油公司的主席,在他任职期间,以色列发现了苏伊士湾石油,并且有了自己的石油采掘-炼制体系。但对以色列来说,瓦尔迪更大的贡献则是共同奠定了以色列现代风险投资产业的基础。以色列从90年代初开始用孵化器来帮助来自苏联的移民科学家创业,但是很快发现创业基金的缺乏掣肘了这些充满活力的技术公司的发展壮大。瓦尔迪在任职电子产业管制委员会期间就曾帮助风险投资公司从股票市场获得融资,在他的建议下,1993年,以色列政府设立“Yozma”项目。
Yozma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就是“初创”,该项目由政府出资1亿美元用来创建10个风险资本基金。每一份基金都必须由三方代表组成:接受培训的以色列风险资本家、一家国外的风险资本公司以及一家以色列投资公司或者银行。另外Yozma还有一项金额为2000万美元的基金,直接投资于科技公司。在投资新项目时,政府获得项目40%股权,5年之后,项目的合伙人可以优先以便宜的价格买下全部股份。实际上是政府分担风险,投资者获得盈利。如此优厚的条件,和以色列本身极富竞争力的创新基础,吸引了大量国际风险投资。如今,Yozma基金拥有大约30亿美元的资金,为数百家以色列新成立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与其他政府的产业投资的低效显著不同的是,Yozma基金投资成功率很高:资助了包括光学医疗设备设计制造公司ESC、 高端半导体公司Galileo、提供企业邮箱和信息服务的Commontouch等一系列以色列高科技企业。有人这么评价Yozma项目:以色列“在Yozma之前,无所谓风险投资。”
此后,瓦尔迪自己也积极投身于以色列的风险投资行业。1996年,瓦尔迪投资了自己的第一个互联网启动项目——Mirabilis。就是在这里,4个20多岁的犹太年轻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的即时聊天软件ICQ,其中一个就是他的儿子阿瑞克·瓦尔迪(Arik Vardi)。1996年11月,随着瓦尔迪种子基金的注入,ICQ正式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1997年6月,ICQ用户已经超过100万(当时只有22%的美国家庭拥有互联网);6个月之后,ICQ的用户升至500万;10个月后,用户数量激增至2000万;ICQ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在线服务。1998年,瓦尔迪以4.07亿美元的价格将当时拥有1200万用户的ICQ卖给美国在线(AOL),此时Mirabilis创建仅19个月,这个价格创下了以色列科技公司销售的新高。ICQ的成功,激励着许多以色列人加入创业的热潮,实现成为企业家的梦想,甚至成为国家的骄傲。
约西·瓦尔迪认为以色列的商业环境从90年代就开始变化,更加能够承受风险,最大的原因是互联网的诞生,因为“互联网让任何人,包括诗人,也能创业。把机会开放给了每一个人。所以说,互联网解放了全人类。”瓦尔迪投资于互联网创业公司,是因为他相信这些公司能赢利。但是,2000年全球科技市场崩溃后,当别人都纷纷投入“以色列人”的老本行,如通信和安全领域,或者新生的热门领域,如清洁科技和生物科技的时候,他依然执着于互联网。因为在他看来,以色列互联网产业是他的集群,他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希望这个群体获得成功。这种责任感,使他意识到自己有义务帮助这个群体渡过这次难关。是他的坚持使得互联网行业即使遭遇寒潮也能维持生机,当所有人都从这个领域撤走的时候,瓦尔迪的存在和坚定为这个行业的转机带来了希望,将以色列的互联网领域在废墟中重建起来。瓦尔迪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支撑以色列的互联网产业度过低潮,也因此成了以色列互联网产业的代名词。
如今,年近七十的约西·瓦尔迪仍然活跃在全球创新的最前沿。他作为天使投资人,在以色列国内到处寻找天才的年轻人帮助他们。瓦尔迪厌恶PPT和商业计划书,他认为,投资最重要的是找到天才,对他而言,天才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他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技术的论坛和盛会,最喜欢与各种来源的、有专长与创意的年轻人在一起。瓦尔迪强调,对“失败”的允许与宽容是一个开放商业社会必备的要素。他的“失败”哲学是:“强者不是批评家,也不是对那些有才干的人如何失足、对创造功绩的人如何做得更好品头论足的人。”二十多年来,约西·瓦尔迪投资了60多家企业,有10家左右上市或被大公司收购,其中包括以色列最大的软件公司和能源公司。基于他的贡献,瓦尔迪获得了以色列制造业联合会颁发的2007年度产业奖荣誉。2008年,著名创业网站TechCrunch,评选出了全球51家最有前途的创业公司,其中7家是以色列公司,多数是约西·瓦尔迪投资建立的。TechCrunch的创建人迈克尔·阿灵顿说:“你们(以色列)应该在特拉维夫为约西·瓦尔迪建一座雕像。”
相比其他地区的产业组织者,约西·瓦尔迪在创业、投资、企业管理甚至公共事务、国际外交等各个领域内丰富的经历使得我们难以用一两个职业身份来描述他,但也正在他丰富多彩的人生里面,折射出了几十年以色列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清晰脉轨迹。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第11期《中国高新区》“产业先锋”专栏
2010-11-09 | 与曹聪讨论美国科技政策
2010-11-06 | 腾讯和360都应该谨慎行事
2010-10-22 | 与台湾拓墣所探讨大陆与台湾的新兴产业合作
2010-10-16 | 到广东对高新区培训
2010-10-03 | 中国要发展的是原创型新兴产业
2010-09-09 | 刘宇环:产业跨区域转移流动的组织者
2010-09-06 | 中国谋求大宗商品定价权的重点细分领域
2010-08-09 | 改革开放后十大成功商业模式
2010-08-05 | 未来十年大宗商品唱主角
2010-08-23 | 一个智库的成长故事
2010-04-19 | 中关村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最闪耀的名片
2009-11-23 | 领先世界 中国高新区还要做几件事
2009-10-19 | 企业科技管理中的“最低信息量”
2009-08-17 | 思考中国百年科学史
2009-06-29 | 创新基金是中国式的天使投资
2009-05-28 | 高技术产业是强国的关键
2009-05-23 | 关于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国际化视角
2009-04-18 | 寻找全球新兴的科技创新中心
2009-09-30 | 物联网时代,“中国制造”的良机
2009-09-21 | 物联网与中国制造
2009-06-26 | “绿坝”违反了普世价值
2009-06-22 | 凭什么指责搜索引擎?
2009-04-23 | 互联网信息传播历程:从Yahoo到Google
2009-04-09 | 立足商业模式创新,谋求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发展
2007-05-11 | Web2.0:改变生活方式的新技术
2007-04-16 | IPV6全球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