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


http://www.cet.com.cn/20110104/n1.htm

《中国经济时报》201114

 

新媒体


引言

新浪微博、饭否、FacebookTwitteriPadiPhoneLBS,媒体融合、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全媒体,公民记者……

这些词汇似乎就是突然之间从新鲜变成平常。

从每天打开电脑上QQ、看天涯或者豆瓣,到打开手机转发微博,以前我们只是手拿《南方周末》,阅读记者或意见领袖的大文,现在,我们却只需啪啪啪地敲出几十个字,传播我们的信息和观点,甚至,只要点一下转发,据说屁民围观就产生了力量……

改变来得如此之快。改变还远远不止这些。改变或许是好,也或许是坏,但不管如何,我们已经身处一个不太一样的时代。

看看,2011,传播的主体、介质和形式还将发生哪些改变——

嘉宾

      真名温云超,阳光卫视新媒体总监

      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筹备组成员

      《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

五岳散人  真名姚博,《中国日报》总编助理,专栏作家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者

    非著名网友

1.如何界定所处的时代?

是否是新的媒体时代?

北风:我们一般从主体、介质和形式三个方面去判断的话,毫无疑问可以得出结论说,我们处于一个新的媒体时代。

从传播主体来说,以前是公众媒体,现在是公共媒体与私媒体混合的时代,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混合,传播介质更趋向于互联网,形式从广播式变成广播与人际混杂模式,且后者的分量越来越重。也就是说,不管从三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去判断,我们都发现已经发生了变化。

邓飞:我理解的新媒体主要是指20098月开始出现的各网站微博,以新浪微博最为突出,他们在宜黄自焚、常德抢尸、新疆奴工等公共事件中表现惊艳:一、比任何媒体都要更快传播和公开信息;二、引发全社会各阶层关注,并能通过微博的人际圈将读者受众广泛动员和组织起来;三、读者受众被动员和组织 起来后,催生了现实的力量,直接有力改变了事件。

一句话概括,微博通过稳定、可靠的人际圈快捷、宽广传播信息

我发现,一篇博客文章点击量再大,也只能限定在一个空间里,除非被人为选择复制张贴在其他博客或论坛空间。而信息在微博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粉丝路 径”——A发布信息后,A的粉丝甲、乙、丙、丁……(直到无限),都可以在自己的微博页面上实时接收这条信息;如果甲觉得A的这条微博不错,他可以一键转发,这条信立即出现在甲的微博里,被甲的粉丝1234……(直到无限)看见,然后以此类推,形成一种裂变传播 (One to N to N),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远胜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

五岳散人:新媒体这个词我并不喜欢。我更乐意称之为新传播的时代现在已经不是媒体转型,而是从媒体到受众以及社会对待信息传播的态度全面改变的时代,是以用新传播似乎更为贴切。

至于说这个时代的特征大概有两点。首先,信息的传播借助平台技术的转变,变得门槛越来越低、传播范围越来越大;第二,信息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这方面以微博的兴起为代表。有人说这是微博元年,这话是有道理的。

胡泳:从技术上来说,2010年主要是SNS和微博的发展。目前最大的SNS就是Facebook,它对Google形成了很大的威胁,Facebook的理念是以人为主,动摇了Google以信息为中心的理念。

当然,在中国用Facebook的人不多,中国2010年新媒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微博的迅猛发展。微博现在变成了一个新的媒体工具,它的特点是门槛低,140个字普通人也能编辑,造成空前的普及。微博还有快速化的特点,它几乎不受周期限制,属于即时网络。在信息量、传递速度等方面,都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比拟的。

包冉:新与旧,永远是相对的概念,所以新媒体时代这个定义本身就是动态的。目前我们谈论新媒体,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信息编码数字化、传输通路泛在化和接收终端智能化,其对应着信源、信道和终端等三个技术领域。

应该说,方兴未艾的社交网络,才是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新媒体的本质创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将创造、消费、聚合、分享信息的主体——人,放在了媒体版图的中心。而这一点,是传统媒体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目前,正是从社交关系网络化的阶段,过渡到社交关系地理化与真实化的阶段。

2.这个时代已经或正在进行哪些改变?

收获和困惑分别是什么?

北风:改变很明显,新闻的生产者可能不再是专业人士,受众同时也是记者,记者因新闻管制成为公民记者,公民因记录和发布手段的变革而成为记者,特别 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通过类推特产品,自己就变成了记者。新闻的专业主义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先求证再发布变成了先发布再通过传播过程求证。 

收获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中国,新闻管制更难了,新闻呈现更丰富了,速度更快了,但困惑也产生了,信息更碎片化了,以前靠媒体专业人士作出判断现在得靠受众自己去分析接收了。

国内的电视媒体有考虑终端,但没有考虑生产方式的变更,采编模式没变,只是发布渠道增加了。新闻管制是主因。

现在三网融合是伪融合,是三个垄断集团相互,而不是开放平台,无任何意义。真正的三网融合是一张物理网,各个运营商都可以在上面运营自己的业务,而我们还是三张网,不过他们三个可以相互进入了。

包冉:事实上,技术的创新,总是能够引发商业的创新,进而推动社会文化和文明形态的变革,回顾过去15—20年的技术发展,尤其是新媒体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阶段,传统媒体信息的数字化。非数字化的信息从传统介质向数字介质和网络介质迁移,比如国外的YahooGoogleAmazon,国内的新浪、百度、阿里巴巴、淘宝等。

第二阶段,是社交关系的网络化。消费从对信息本身拓展到人际关系的聚合、分享和构建上,比如国外的FacebookMyspaceTwitterFlickr;国内的腾讯、开心、人人、天涯等。

第三阶段,是社交关系的地理化与真实化。这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地理位置服务(LBS)的不断完善而实现的新媒体进化。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新媒体生成与传播的主阵地,赋予了网络社交关系真实的地理信息和位置状态,也使得虚拟经济与现实经济的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最终实现完全融合。

用一句互联网发展的老话来形容和归纳——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的第一阶段,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第二阶段,网上都知道你是一条狗,还知道你的狗狗朋友;第三阶段,网上不但知道你是一条狗、有几个好朋友,还知道你们在哪儿一起在啃肉骨头。

五岳散人:新传播时代对每个人都有影响,改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对我而言,我的正式工作与新传播交叉的时候所带来的困惑其实不大,主要还是信息的开 放与管制之间的博弈,但在我完全用新传播方式进行言说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上新传播方式给我带来的受众,已经会超过传统媒体。三年的时间,我的博客访问有四千万,几乎我就是一个媒体,还是不算小的。这大概就是收获吧。

邓飞:记者的工作有几大改变:

一、有一支稳定、且不断壮大的读者受众,他们将提供新闻线索、专业知识和精神鼓励支持,记者方便得到更多朋友、信息和帮助

二、微博帮助媒体界真正可能实现一个较为坚固的职业共同体,因为相互关注,一旦出现记者权益被损事件,就能迅速反应,今年数起记者被扣事件都是通过微博发声,媒体同行迅速给力而很快得到解决。

三、因为微博,记者群体开始进入人民群众的监督视野,稿子写得不实或收红包敲诈勒索,将可能被人用微博表现。

对我来说,微博最奇妙的是一些在传统媒体视为禁忌的事情,在微博里被你一句我一句说来说去,一件敏感的事情逐渐褪去敏感,变成寻常事物被飞快传播,言论自由的空间由此一点点扩张。

但是,因为需要快速传播信息,且微博字数被限制,一些带V的精英人群甚至接受训练的媒体人,他们将出现一些失实或错误的信息,也被快速传播,容易以讹传讹。微博将面临保障信息准确和避免过度管制的困境。

胡泳:今年,微博产生的影响是空前的,几乎所有的公共事件都与微博有关。

一、微博是公共话语的策源地,产生了公共领域。在微博最普通的民众都能参与进来,大大地扩展了公共领域的空间。

二、公民新闻的产生。微博使得目前在中国没有地方新闻,只要哪里发生了新闻,在微博上一传播,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知道。在没有新工具之前没有全国性媒体,虽然有《南方周末》像全国性的媒体,但是微博才成为真正的全国媒体。

三、微博的产生的公民行动。比如近日很多网友、专家学者组成公民观察团直接前往浙江乐清调查钱云会案件。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我认为新媒体时代只是为舆论监督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现在网络问政、网络民主很被看好,但是我不那么乐观。现在的网络民主只是打基础的工作,但我们还要盖高楼。单独靠新媒体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我特别期待媒体不仅在事情高潮的时候报道,还要做长期追踪回访。依靠制度路径推动民主实践,那才是真正的网络问政,真正的推动政治文明进程。

张遵宝:人的碎片时间被电子终端设备所占领,不是在上网看新闻、视频,就是在微博。坐公交车,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是年轻人,都在看手机。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便捷性使得人人时时在线,围观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因为这代价很小,成本也很小。

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公共领域的健全,而中国在公共领域的建设上一直迟缓。但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个人参与到公共领域的话语成本变得很低,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围观久了,必然行动。这是伟大的变革时代的前夜。我深信新媒体改变中国才刚刚开始。

困惑是目前是个鱼龙混杂的状态,各方极容易出现煽动的情况,氓众会不知所措。这个问题不是技术可以解决的吧。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它不能解决民族性格、世道人心。也许新技术是个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根子上没有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到最后怕也只是另外一种浮躁而已。

3.新媒体近期及长期发展

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北风:现在正在呈现的趋势将更为明显,可能,记者与受众的身份更模糊,发布的工具与接受的工具合二为一,一个人就是一个直播电视台。我自己甚至认为,大的新闻生产单位会解体,变成个人或工作小组,他们生产的内容通过新媒体发布,受众通过微支付向他们付费。当不再依赖传统的发行渠道,读者可以直接为 记者付费,为什么还要付给报纸后再由报纸付给记者呢。

(传统媒体)边缘化,不会消亡,在一些不能接受新媒体的读者中会有一定的市场,在一些特殊的阅读环境也会有市场,如免费的地铁报,但是不是主要的阅读形式就很难说了。

包冉:2011年,已经在实现或可预测的变化有如下几点——

一、基于平板电脑的数字出版成为主流;这意味着全媒体时代的崭露头角,对传统的媒体生产流程、营销流程和从业人员资质,都有颠覆性的影响,但2011年还处于量的积累阶段,三年后将呈现质的改变。

二、社交网络将成为传媒行业信息采集、证据复核、受众互动乃至营销的主要工具,是否善用社交网络平台,将成为考核传媒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指标。

三、从广告的指标看,平面媒体的广告总体份额会进一步下降;电视媒体的广告总体份额保持自然增长;在线广告与户外广告的持续增长可期。

从较为长远的眼光看,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所代表的智能终端,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契机,但如果无法实现传统媒体资源的全媒体呈现与在线出版,则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被挤压,不会消亡,但生存日。

邓飞:更多的人将进入微博世界,一定是更强有力促进信息流通,和传统媒体一起发力推动中国新一轮扒粪运动,暴露和展现中国社会发展全方位的不足和问题。

在微博上,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和平等交流,提高心智,勇于表达,敢于维护自己权益,完成一个现代公民的蝶变,最终帮助中国社会形成公民社会。

对政府来说,如果不能关掉所有微博,就只能接受微博新媒体的巨大冲击。政府在不断批评中也将不断调适,修复形象和提高公信力。

对传统媒体来说,随着微博用户的猛涨,新闻阅读模式已在改变,一些非深度媒体应该通过建立全媒体模式顺应。即使是深度媒体,也应学习和利用微博新工具来维护和发展自己。

五岳散人:新传播时代将是一个传统与新技术、新模式共存的时代。我们要知道,信息过于碎片与海量,就会造成信息过载,实际上无选择的信息是无用信息。在及时性、互动性上,传统媒体不占据优势,而信息的筛选者、深入者,则是非传统媒体或者获得了新闻采访权的网媒莫属。在新媒体时代当中,并非是有些人想像得必须有个你死我活,更可能是在某种磨合期过了之后,双方互补与共生。

而这样的一个时代对于公民社会的形成,必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是微传播的无孔不入、一方面是传统媒体的迅速跟进,然后再导致微传播平台上的讨论与再次传播,这将形成涟漪效应,最终使得公民社会一步步走向现实。

胡泳:其实,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传统媒体衰退很明显。但在中国因为有些政治政策上的限制,比如网媒并没有采访权,报业的生长空间还是要好一些。

一些市场化的都市报很赚钱,比如《南方都市报》广告收入很多,这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一些走在前面的媒体,已经在搞全媒体,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说白了,竞争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传统媒体抓住了目前的生长空间就不会被淘汰。

我对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因为他们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限制。一个是政治上的管理困境,一个是商业逻辑上的困境;有时候两者共同起作用,但商业上的困境一般占主流位置。

过去十年新媒体发展得并不好,从产业角度讲,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泡沫破灭后,诞生了繁多的许可制度、监管制度,大大地限制了新媒体的发展。而且爆发了很多恶劣事件。比如今年的QQ360大战,以要挟用户为代价,性质太恶劣了。

要我说对2011年的预测,就是希望政府和商界给予新媒体更多创新发展空间,否则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张遵宝:2010年是民间对新媒体的热烈追捧,这当然寄予了很多希望。2011年之后,官方对新媒体必然发力,无论是市场、资源还是用户,而更厉害的则是监管的加强,这是最大的风险。

另外,几大电信运营商在开始争夺用户的同时,也将在3G网络上的利润抢占发力,最近中移动和腾讯QQ之间的纠葛就是明证。普通民众参与新媒体领域的成本可能要上升,这是一个打击。

我对传统媒体基本不抱希望,虽然我个人非常喜欢手拿报纸和杂志的亲密感觉。在消亡面前,深度解读一直是传统媒体对抗的核心力量,但一个深刻的、不谈风月的好网站也已经层出不穷。随着平板电脑、电纸书等技术的革新,那种纸张的触摸感都可能制造出来,我们需要的硬件和软件都能得到满足,传统媒体还有人看么?

有人说,传统媒体不会消亡,就跟书、广播不会消亡一样。是的,他们都不会消亡,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任何媒体,拼到最后,拼的都是内容,至于承载的是什么形式,则无所谓。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欧阳艳琴、实习生冯军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