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以前我在机关里面看信息简报,看到不少地方写着“广大群众一致认为”或者“绝大多数人赞同”,就问报材料的人,“到底是多少人这么看的呢?”他们觉得我很奇怪,“我们一直就是那样写的,从来不需要真的知道有多少人那么想或者那么说。”是的,我们在一种模式中习惯了以为、假想、代言或者想当然的定位自己是能代表群众,或者用群众的名义说话的。但是,当今天利益分化日益严重,更多的群众可能开始用一些不同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声音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虽然我们在公共管理的机关,是不是代表公众的利益却值得商榷了。
有不少领导干部或者机关的公务员群体,开始意识到公众意识与表达方式的转化,从而开始探索倾听民意的新途径与方法,其中有透过网络、独立民意调查、内部民意测验、常规的领导接访、领导干部博客、定期指数化地测量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感受、在决策前开放民众讨论等等,这些方法增加了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也在公共行为决策中增加了对于公众思想的考虑。当然,民众本身是多元的,民意本身也有不稳定性,部分民众也有投机甚至过度的谋利心理,但是在大数规则上,公众的意见隐藏着公共施政的基本理性基础,因此当我们开始与民众对话、与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沟通、让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博弈浮出水面、让公共政策议题可以得到公共辩论,这样的互动机制,虽然不代表没更多的问题,但是却可以代表不同层次的问题:不互动则意味着官员与政治家集团本身成为最重要的决策核心,而互动则意味着官员与政治家集团成为公众与其他方面利益的平衡者与协调者,而公共管理者的位置就不再是简单的高高在上。
有人会怀疑把民意表达出来的价值,但是我们相信民意表达出来会有它自己的力量。在零点与诸多研究合作机构共同编制的六期《中国公共服务评价年度指数报告》公布以来的每一年,我们能够感受到至少有不少的地方、部门、领导人在学习与探索与公众互动的方式,也在尝试在此基础上调整公共治理的模式。尽管有不少人习惯了批评公务机关的作为,但是我们还是要肯定公共管理者的善意努力与学习进取,我想我们想让孩子成为公务员时、我们在说希望政府重视XXXX的时候、我们在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公务服务效率的时候、我们在希望民意得到政府尊重的时候,我们要同时用实际行动积极配合与表达民意、肯定公共管理者有意义的新尝试、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当我们形成某种积极的合力的时候,公共服务的进步才成为实际的可能,这也是我们今年推出独立的公共服务“倾听民意奖”的原因。
昨日场景:接受心理月刊采访。在中国大饭店主持中国经济年会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讨论。晚参加巴菲特儿子皮特巴菲特的新书发布会还有欧文事务所的年会。
指令
我们的里面,
都藏着一个微小的令,
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细细谛听,
直到爱的天线启动,
我们就能把那美好的指令听清。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虾香芽菜
中型河虾一斤,去芒。起轻油锅爆炒一分后加沸水煮四分,并酱油、砂糖少许,加食盐酌量后,以切碎的黄芽菜叶两斤,熬煮十五分至芽菜呈趴熟样子,出锅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