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7宗罪之六:复制太慢


“没有不成赚钱的行业,惟独赚不到钱的模式。”迈克尔?波特的这句话理应很对当下民营企业创业者的胃口。

然而,无数令人精神抖擞的新商业模式并不意味着终极的告成,这取决于它是否适值拥有一个与之匹配的、能够驾驭它的创业者(企业家或者职业经理人)!创业家(企业家或者职业经理人)比商业模式更重要!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的商业模式大体上分成了三种:最早房地产普遍的商业模式就是“地主+工头”,以土地储备为能力,企业通常由建筑公司转型而来。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样的公司很多,一定阶段也能做的比较大,但无法持续。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包括一部分金融市场的改变,出现了第二种商业模式,叫“厂长+资本家”,注重产品的开发能力和资本能力。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住宅公司,今天的万科就是代表,销售额破1000亿元,市值1400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开发公司。

到现在,纽约GDP发展到6万美金之后,房地产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导演+制片”的模式,主要的市场也从住宅转向商业不动产。美国最大的住宅公司市值最高时期达到120亿美金,同期最大的商业不动产公司的市值接近400亿美金。

“导演+制片”的模式怎么来做房地产呢?

让我们先看看张艺谋是怎么做电影。张艺谋做电影有3笔收入。一笔是权益金,就是干股,比如《印象刘三姐》,这个演出一年收入在2到3个亿,张艺谋的权益金据说是5%,大概是1000多万的样子,年年都有;一笔是导演费,并且整个拍摄全部由张艺谋来组织;最后一笔是超出约定票房部分的票房分成。就这样,要投给张艺谋的钱都已经排到3年后了。为什么?因为张艺谋或者冯小刚这样的导演,总让人对他们有期待,好或者不好都是期待,具有稳定的购买人群,这是最牛的。

在这个游戏里面,版权不是张艺谋的,投资也不是张艺谋的,但按投资回报来看,张艺谋挣的钱最多,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给张艺谋拍,也是最有保障、回报率最好的做法。

房地产的“导演+制片”模式也是如此。一块地,5个人做有5种投资回报率,给最有运营能力的人做,这个人拿走很多钱,可留给投资者的也多。万通地产冯仑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的“制片+导演”的房地产公司。冯仑在纽约做中国中心的项目过程中,也跟世界上最好的一些“制片+导演”的房地产公司在洽谈合作。

在中国房地产界,除了万通冯仑在尝试“导演+制片”模式,还有锋尚国际的张在东。锋尚国际也在尝试像张艺谋拍电影一样盖房子。

锋尚国际董事长张在东说:“导演要做的是一个艺术作品。很多人说锋尚盖的房子慢,我压根没把农民加地主的事看的很重要,没兴趣。我喜欢的就是真正把房子建好,包括买我房子的业主都很喜欢,为什么?我们聊的时候他们也讲的很实在,他们就买一套房子,不管我生产多大的规模,对他们来讲只是一套。他们买了我这么用心建的房子就感到很高兴。”

在“导演+制片”模式的这个过程中,锋尚国际就像建筑中的导演。张艺谋、冯小刚作为导演来讲,当然他们是很牛的。张艺谋可以到处拍丽江印象、云南印象,冯小刚可以拍《非诚勿扰1》、《非诚勿扰2》甚至《非诚勿扰3》等等,其实锋尚国际也可以做到这样。

为什么呢?

刘宏介绍说,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也找到锋尚国际,希望我们建低碳建筑示范区,在拿地方面给我们照顾,这像张艺谋导演一样,有好的剧本都希望找他导,他的溢价能力就强了。像我们盖房子一样,因为大家相信你能导好一个片子,投资人就出来了。你会盖房子,你说你有溢价能力,大家也都会很给你面子。我们南京锋尚国际公寓就由此吸引了全球著名投资银行美林集团来投资。现在很多投资商、开发商都希望我们进入。

我们发现,在“导演+制片”模式的这个过程中,土地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房地产的商业模式演进到靠运营能力、靠品牌来挣钱,不是靠土地来挣钱。土地是个空间生意,纽约发展了200年,到现在还有土地,为什么?很简单,500米高度以下的建筑已经成为常规技术,空间容量呈几何级数增大。另外,一些旧建筑在价格上涨时也完全可以进行重建。美国光一个曼哈顿就有很多家房地产企业在反复折腾。

这就是商业模式在一个行业里的反映。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自己所在企业、所在行业的商业模式是不是给你制造了一个天花板,让你不能够突破,妨碍你成长为一个好公司和大公司。

导演+制片”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市场和机会,主要取决于它是否适值拥有一个与之匹配的、能够驾驭它的企业家或者职业经理人!

因此,企业家或者职业经理人比商业模式更重要!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雄文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梁晓雅博士撰写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权变资源观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一文中分析:“在深入了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我们以资源基础学说和权变理论为依据,归纳出以市场、机会和企业家精神为维度的商业模式分类法,重点解析企业家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如表1所示我们归纳出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分类框架及关键成功因素:

表1: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分类框架及关键成功因素比较

关键成功因素

一体化

专业化

平台化

制度环境

制度缺失或不完善

制度环境的高度不

确定性为企业发展

创造机会

制度化和规范化过程

牵引了产业转型,

而转型为企业创造了

提升竞争力的空间

清晰、趋于完善的制度

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企业创造

价值的前提和保证

市场需求

外生的市场资源

市场因素的影响很强

适应市场需求

内生的市场资源

市场因素的影响适度

改变市场需求

外生的市场资源

市场因素的影响很弱

创造市场需求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有广阔的商业视野,

能准确把握当前产业链动态

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

和资本较强

企业家接受适度的

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

企业家行业背景深厚,

专业知识和内部管理能力强,

能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和市场需求变化

企业家偏向保守稳健

企业家有国际视野

借助外部资源的能力强

善于市场和资本运作

有战略远见和行业洞察力

企业家敢于冒险

机会捕捉

被动性,市场驱动

半主动性的,资源能力驱动

主动性的,技术资本驱动

战略选择

低成本优势

规模效益

差异化战略

系统垄断

说明:商业模式包括战略选择、价值创造、价值捕捉和价值网络四类组成要素,是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支配性逻辑(dominant logic)。

 

对照上表,我们的很多民营企业在关键成功因素上,不管是制度环境、市场需求、企业家精神、机会捕捉还是战略选择方面都还存在重大差距!又谈何复制容易?

 

 

参考文献:

1、刘根基《民营企业的增长极限——商业模式的极限》;

2、陆雄文、梁晓雅《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权变资源观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

3、《谈谈民营企业的文化病——惨痛的“扩张梦”》

 

 

备注:本篇文章一些数据、观点非笔者原创,从网络上看到,直接拿来使用,如有侵权,请告知,笔者马上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