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所有功德皆随喜”


      随喜能对治很多烦恼,主要能对治嫉妒心。我们不但不嫉妒他人,还能发自内心地对他人所做的功德生起欢喜之心,这叫随喜。仅仅随喜他人的功德,就能得到非常大的功德。

      功德有属于世间的、有漏的,也有出世间的、无漏的。凡夫若是随喜出世间的、无漏的功德,虽然得不到同样的功德,但是也能得到相似的功德;而只要能够真正随喜世间的功德,就能得到同样的功德。不需要做什么,轻易地就能得到这么大的功德,这是随喜本身特有的一种功德。

      比如,今天有一个人修学正法开悟、解脱了,我们凡夫能真心随喜,就能得到和他差不多的功德。但因为开悟、解脱属于出世间的功德,凡夫还没有开悟、解脱,所以只能得到相似的功德。虽然不是完全等同的,但也差不多很快就能开悟、解脱了。

      我们凡夫仅仅随喜造佛塔、建寺院、塑佛像、诵经、持咒等这些世间有漏的功德,就能得到同样的功德。

      随喜他人所做的功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嘴上会说随喜,但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还不好说。真正的随喜不是在嘴上说的,而是要在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随之欢喜的心态。所以一般来说很难做到。

      要做到真正的随喜,要具足两个条件。

      第一,从胜义谛来讲,有无我的智慧,放下自我了,才能真心实意地随喜他人的功德。真正放下自我的人,才能完全做到随喜。

      我们听到、看到别人在做功德、做善事,心里能真正生起那种无伪的欢喜之心是非常难的。因为凡夫都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而烦恼之根就是我执。若是没有放下自我,没有无我的智慧,怎么能祛除我执?若是有我执,这些烦恼就无法根除,自然会在相续中生起,自然就有嫉妒心。一遇到对境时,嫉妒心自然就会浮现出来,所以很难生起真正的欢喜之心。

      第二,在相续中生起愿、行菩提心,尤其是生起愿菩提心后,才能生起欢喜心,才能真正随喜他人的功德。

      为什么呢?因为要生起愿、行菩提心,首先要有慈悲心,而慈悲心的基础是知母、知恩、报恩。真正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对我们的恩德和现在的父母一样,然后就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这些都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他人积累功德与善根,得到好处与利益了,相续中自然就能生起这种欢喜之心。因为我们有报恩的愿望,为他们承办一些利益,本来应该是我们要做的事,现在我们不用为他们做什么,他们自己就有功德和善根了,自己就能得到解脱和成就了,我们肯定会非常高兴地随喜!比如,今天你要帮助某人做一件很麻烦的事,但他自己解决了,不用你帮了,这时你一定会非常欢喜。

      如果不是这两种情况,在其他的情况下,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随喜。现在的学佛人都会说:“随喜,随喜”。是真心随喜,还是嘴上随喜?在内心深处有没有生起这种真正的欢喜之心?若心里没有,那就不是真心的。如果在你的相续中还有嫉妒心,怎么能生起欢喜心,为了什么欢喜呢?所以不好说你是不是在随喜。

      随喜应该是平等的,有分别的随喜不是真正的随喜。比如,你特别喜爱的儿女在外面做了一件好事、善事,你肯定会发自内心地高兴,一定会随之生起欢喜心。但是这种欢喜心不是此处讲的随喜。

      平等的随喜是对谁都一样。无论是恩人或仇人,喜欢或讨厌的人;无论是什么情况,高兴或不高兴,关系好或不好,任何时候都能随着他人生起欢喜之心,这才是佛讲的真正随喜,才会有极大的功德。

      “佛说同获彼福德”,有人一定会怀疑:“怎么能获得同样的福德呢?什么也没做,就能得到这么大的功德吗?是不是不学、不修,只随喜就行了呢?不可能吧?”此处讲的随喜的功德,是在“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善心,诚心欢悦作随喜”的情况下。若能这样随喜,才能得到同样的功德。

      我们这样仔细分析、讲解,就不会疑惑。其实随喜很难,真正有无我的智慧,无伪的愿、行菩提心,那已经是登地的时候了。因为有各种方便,积累功德非常快,随喜也容易。其实真正能做到随喜,那是非常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