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年度国家最高 科技奖如常颁布,两位都已年过90岁的老人捧得了代表中国最高荣誉的科技奖项。这个自2000年起每年都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虽以年度命名,但却和该年 度的科学发明没啥关系,甚至其他的国家科技奖如: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都未必和当年 的科学发明有什么关系。假如谁非要查一下2010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发明的新闻,他一定会很失望。对比国外新闻媒体争相进行的年度科学新闻评选,在中国,不 知是实在没有什么科学新闻可选,还是中国的宣传媒体压根就不晓得什么是科学;对比国外大量的民间科学发明者,是中国人天生就缺少科学意识,是中国社会重视 人情关系价值而忽略物质关系价值?,还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中国文化在作祟,让大家都把科学发现憋成了国家机密?,呵呵,天知道。
评 选科学技术奖,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标尺无可非议,但谁能想象一个连本土科学新闻都乏善可陈的国家能有什么世界级的科学技术发明呢?,长此以往,年度科 学评奖更像科学安慰奖,既安慰垂垂老矣的科学工作者,也填补一下科学创新稀缺的社会失落。放眼世界,试想剑桥和普林斯顿是如何在霍金和纳什没有成名,没有 创造丁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前,来评价他们的科学价值的呢?,这两所大学到底凭什么宽容这两位后来的科学巨匠的呢?,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很明显在 当时这些都不是。除了这两所大学以至整个英国和美国都具有普遍的社会科学意识,难道还有其它理由吗?。
如果把科学归于文化的范畴,那看一下2010年里发生在中国大陆有关文化领域的新闻,也许可以为我们找到些启示。2010年的中国文化领域新闻无外乎 都是围绕“真假”和“金钱”的激辩。假墓、假小子、假学历、假专家,与子相映的是天价的票房、天价的艺术品,还有推波助澜正邪难辨的水军与水师。2010年的整个中国文化界,有能反映这一年的社会现实并广为传播的作品吗?,很可惜,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一个也没有。
社 会科学意识的形成需要社会文化一个去伪求真的过程,目前的中国正经历着这种挣扎当中。信息技术让人们更明白科学对于生活状态改善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但如果权力仍完全将文化当成是管治社会的一件工具,那社会科学意识的普及需要经历的“真假搏斗”会更加漫长。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管理思维来看,显然,长期发 生这种争执可能性和激烈程度会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要高。
科学虽然研究未知,但绝不是虚幻的,更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套上的名词,也不是 可以随便说说随便弄弄的花架子。中国要跳出山寨,跳出盗版,跳出模仿,真正走自己特色的路,离不开全社会共有的科学意识,它来源于宽松的社会文化,成长于 没有工具化的社会管理中。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奇迹被举世钦仰,但之后三十年却逃不出文化创新缺失的困局,有技术创新而没有思想创新是日本人永远跟随 别人概念的结果,也是日本人将文化工具化的最好证明。从明治维新到现在,所有日本人模仿别人的文化都被应用到技术性的竞争中,科学技术的价值只限于民族的 强盛之下,狭隘了科学文化对全人类以至对自然的价值,如此的思想造成如今“技术巨人,思想矮子”的形象就显得很合理了。
未来的中国要成为 像现在日本这样的“东西”并不难,甚至资源的控制能力可以让中国获得更多的世界认同。但正如稀土储存量的巨大并不会为中国带来稀有金属能够贡献的价值同等 巨大一样,信息闭塞和科学落后形成了“沉香当烂柴卖”的悲凉境况,而类似“不识宝”的笑话中国已被别人说了无数次。科学如果只存在于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不 能为全社会普遍的认同,没有和融共济的文化包容,科学仅仅是一个例行公事式的社会过客,它当然也不肖留在这个社会中。中国每年60%的留学生选择留在异乡 工作和生活,不多少说明了这种趋势吗!。中国当今社会连自己的聪明子孙都不能吸引回来,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 境?,还是文化环境?。没有源源不断的科学人才,那还遑论如何崛起,如何发展?,岂不都成了空谈!。对比一下,二战结束时,苏联抢德国的物资,美国抢德国 的科学家,数十年后美国强盛一枝独大,苏联解体分崩离析,这结局其实早在各自打扫战场的时候就决定了。
中国要让科学得以在全社会放出光 彩,一定要摒弃自秦始皇开始形成的“文化工具化”社会管理思维和模式,要在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消除对文化思想的限制,让更多热爱科学的人获得国家的支持, 让更多普通人生活在科学意识中,敢想敢创新而不会遭受社会的歧视、打击,甚至离弃。请记住霍金说的这句话吧“我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所生活的社会对身患残疾的人没有精神和物质的压力,对残疾人不存在歧视。”,我想在这里再加一句“残疾可能不单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思想上的,用经验去否定看似残疾的思想,只会造就残疾的社会。”
评 选科学技术奖,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标尺无可非议,但谁能想象一个连本土科学新闻都乏善可陈的国家能有什么世界级的科学技术发明呢?,长此以往,年度科 学评奖更像科学安慰奖,既安慰垂垂老矣的科学工作者,也填补一下科学创新稀缺的社会失落。放眼世界,试想剑桥和普林斯顿是如何在霍金和纳什没有成名,没有 创造丁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前,来评价他们的科学价值的呢?,这两所大学到底凭什么宽容这两位后来的科学巨匠的呢?,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很明显在 当时这些都不是。除了这两所大学以至整个英国和美国都具有普遍的社会科学意识,难道还有其它理由吗?。
如果把科学归于文化的范畴,那看一下2010年里发生在中国大陆有关文化领域的新闻,也许可以为我们找到些启示。2010年的中国文化领域新闻无外乎 都是围绕“真假”和“金钱”的激辩。假墓、假小子、假学历、假专家,与子相映的是天价的票房、天价的艺术品,还有推波助澜正邪难辨的水军与水师。2010年的整个中国文化界,有能反映这一年的社会现实并广为传播的作品吗?,很可惜,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一个也没有。
社 会科学意识的形成需要社会文化一个去伪求真的过程,目前的中国正经历着这种挣扎当中。信息技术让人们更明白科学对于生活状态改善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但如果权力仍完全将文化当成是管治社会的一件工具,那社会科学意识的普及需要经历的“真假搏斗”会更加漫长。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管理思维来看,显然,长期发 生这种争执可能性和激烈程度会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要高。
科学虽然研究未知,但绝不是虚幻的,更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套上的名词,也不是 可以随便说说随便弄弄的花架子。中国要跳出山寨,跳出盗版,跳出模仿,真正走自己特色的路,离不开全社会共有的科学意识,它来源于宽松的社会文化,成长于 没有工具化的社会管理中。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奇迹被举世钦仰,但之后三十年却逃不出文化创新缺失的困局,有技术创新而没有思想创新是日本人永远跟随 别人概念的结果,也是日本人将文化工具化的最好证明。从明治维新到现在,所有日本人模仿别人的文化都被应用到技术性的竞争中,科学技术的价值只限于民族的 强盛之下,狭隘了科学文化对全人类以至对自然的价值,如此的思想造成如今“技术巨人,思想矮子”的形象就显得很合理了。
未来的中国要成为 像现在日本这样的“东西”并不难,甚至资源的控制能力可以让中国获得更多的世界认同。但正如稀土储存量的巨大并不会为中国带来稀有金属能够贡献的价值同等 巨大一样,信息闭塞和科学落后形成了“沉香当烂柴卖”的悲凉境况,而类似“不识宝”的笑话中国已被别人说了无数次。科学如果只存在于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不 能为全社会普遍的认同,没有和融共济的文化包容,科学仅仅是一个例行公事式的社会过客,它当然也不肖留在这个社会中。中国每年60%的留学生选择留在异乡 工作和生活,不多少说明了这种趋势吗!。中国当今社会连自己的聪明子孙都不能吸引回来,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 境?,还是文化环境?。没有源源不断的科学人才,那还遑论如何崛起,如何发展?,岂不都成了空谈!。对比一下,二战结束时,苏联抢德国的物资,美国抢德国 的科学家,数十年后美国强盛一枝独大,苏联解体分崩离析,这结局其实早在各自打扫战场的时候就决定了。
中国要让科学得以在全社会放出光 彩,一定要摒弃自秦始皇开始形成的“文化工具化”社会管理思维和模式,要在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消除对文化思想的限制,让更多热爱科学的人获得国家的支持, 让更多普通人生活在科学意识中,敢想敢创新而不会遭受社会的歧视、打击,甚至离弃。请记住霍金说的这句话吧“我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所生活的社会对身患残疾的人没有精神和物质的压力,对残疾人不存在歧视。”,我想在这里再加一句“残疾可能不单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思想上的,用经验去否定看似残疾的思想,只会造就残疾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