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王受之:半个武汉人


    王受之,这位美籍华人的名字,很文化。

    他的一生,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算是半个“武汉人”。

    不知从何时起,他与房地产有了不解之缘。作为设计大师,他曾是万科的顾问,深圳第五园、17英里等项目里都有他的观点。《骨子里的中国情结》、《水晶城:历史中构建未来》、《微风吹过圣巴巴拉》,这些文字,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

    1月14日,64岁高龄的他回到熟悉的武汉,黑色西装,黑色衬衣,黑框眼镜。王先生,估计是黑色控。记得他上一次来武汉,是2008年夏天的时候。只是从同事的一篇文章里,知道此人很厉害。此后,我一直关注其新浪博客,他热衷写博客,每隔三四天,他都会发表一篇以上博文。他的文字,涉足行业多,也很专业。

    2010年12月,他被人在新浪微博上爆出多篇学术论文抄袭同行著作。至今,他对此也未做出回应。谣言止于智者。也许时间能作答,他无需回答。

    王受之,1946年,生于广州,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用他的话是,他是武大校友。曾就读于解放路小学。论坛当天,他的五六位小学校友,专程到现场与他相聚。

    在他的《武汉手记》里面,记录了武汉的江汉关、武大校园等。他说,儿时走在街上,吃碗热干面,吃豆皮,都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对于武汉拆掉苏式的武汉展览馆,现在盖起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他是见一次批一次,爱之深恨之切。他对现在的武汉大学,也是不想回去看,他害怕破坏了当初美好的记忆。

    武汉,对他来说,是若即若离的。他的童年与青年时代都是在武汉度过的,“武汉是个安静的城市,绿树环绕,到处是梧桐树”。他曾在博文中写道,“前半生与武汉脱不开,后半生与武汉沾不上边”。现在的武汉,他已经认不出了。

    在当天的区域论坛上,当外籍专家的美女翻译,结结巴巴地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告诉专家时,王受之主动承担了口译的工作。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多年在美国的生活经历,让他的语言能力更强。在我眼中,他更像一个知识分子,一位老师。

    人还是要像王老师一样,多游历些城市,多学点东西,人生才会不同!

文/杨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