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触动了地产业的痛处!


事件的起因:1月17日晚,宋丹丹发表微博,向潘石屹发问,“特想让潘石屹‘关注’我,好有机会给他发个‘私信’问他个问题:长安街南边那么好的位置,你盖了那么一大片难看极了的廉价楼(建外soho),把北京的景色毁得够呛,你后悔吗今天?求你了,不带这样的!”潘石屹在18日上午同样通过微博做出回应,“谢谢大家,建筑是大众的艺术,欢迎各位朋友的批判和点评。与我们一起努力把北京建设的更美好!”

 

相关微博转发超过了5000次,引起了强烈反响。全经联秘书长杨乐渝、时间传媒董事长蔡照明都在微博中给予了积极回应。

 

杨乐渝:“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一定要装得最有道德的样子。但他低估了建筑的智慧,因为建筑也是生命,建筑有语言会说话,宋丹丹听懂了,流泪了。”

 

蔡照明:本周《北京晨报》及北京时间传媒旗下八媒体的新闻标题是“宋丹丹求求你,潘石屹别再建房子了!”,一起求的请来签名!去他妈的,为了“我爱北京”,咱广告费也不要了!

 

就连中国知名的少年儿童研究专家孙云晓也在相关讨论的微博回复中写到:北京已经成为混凝土的密林,再密下去我们将无法呼吸。

 

我记得建外SOHO的总设计师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大师山本理显,在该项目设计上是颇下功夫的,不知道为什么从宋丹丹的嘴里就变成了“难看”的作品。而在有网友告诉她设计师是谁后,宋丹丹改口了,把“难看”改成了“廉价楼”,问潘石屹为什么不用些好材料。虽然我想这是她对这个行业并不熟悉的一种表现(虽然她老公也是干地产这行的大亨),但我却认为在这点上她说到了现在地产业的一个软肋上:建筑责任!

 

也许是以往挣钱太容易了,开发商除了对项目的地段和资金上下足过功夫外,在人文居住建设和房屋最终质量上却很少看到喜人的地方。虽然任志强的华远最先在业内提出“业”、“权”分离的概念,将责任事先进行了划分,但就处在目前浮躁的钱欲社会里,就真的敢相信承建商、监理公司和政府职能部门会对你的品牌负责吗?随着核心区域住宅可开发土地的大幅缩减,准购房者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地段已经不能完全做为噱头了,开发商必须考虑自身的升级。

 

以往千篇一律的设计思路已使购房者对人文居住的追求麻木了,对于房地产开发来说什么是创新已经不能仅仅体现在人与物的交流层面上了,快餐式建造出的产物慢慢使人失去了欲望,我不得不说现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若没有刚性需求的支持,太多的项目真的让人看后没什么胃口。更何况这个建筑将做为地标耸立在城市核心区50~70年,相信谁也不会愿意恶心自己和恶心他人那么长时间。

 

我曾参加过一个建筑方面的交流会,会上作为唯一一位在座的业外嘉宾,我向在场所有的与会者倡议:让我们的建筑回归中国元素。虽然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仅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世界大同方向,它们多姿多彩的设计相比起我们中国北方的端庄、南方的曲折来说,更符合现在社会需要;它们更注重隐私格局的设计,更符合现在社会家庭的需要。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建筑就必须“吃快餐”,就象风靡大众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永远替代不了美味绝伦的中餐,何时我们的市场才能重现金灿灿的屋顶和大红的院墙,也许振兴中国建筑还是需要从自身做起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的建筑设计都要回归中国元素,我仍是想突出开发商应对建筑负责的道理,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真负责起来,又如何保证日后没老百姓再骂你呢?

 

但愿我们的房地产业今后不要再让一个外行来触动我们的痛处,而能将此次事件做为对我们的一次激励,不断勇于创新,不断的增加积极的元素在自己的项目里,让我们不断提升的意识来决定我们站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