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鲁教基函(2010)44号通知,针对近年来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孔孟之乡齐鲁大地上急鸣警笛,要求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以避免“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
这本是一纸普普通通、司空见惯的政府公文,但由于这个不到千字的小小“通知”所涉及的,是一个在新与旧、精华与糟粕、继承与发展、传统国学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之间相互撕扯纠结的宏大语境,并且触及到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谁教谁、谁管谁、谁说了算,以及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大是大非问题。因此,通知一发,立刻成为舆论焦点,引来社会各界人士议论纷纷。我觉得,要说清楚这个“小中见大“的新闻事件,必须分清层次从头说。
首先,我们要追问和回答一个最为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我认为,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应该是相对于现代科学精神教育而言的,其基本宗旨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文化根基在哪里,明白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文化特色是什么,在成长中逐渐思考和感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这个最为根本的人生哲学问题。如果认同这一点,对于久经检验、世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后继者就不应该持有一种“挑挑拣拣、去粗取精”的态度,而应该以一种“平和包容、全面了解”的心态去寻根究底,不仅要让孩子们从小知道哪些是正确的、闪亮的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了解哪些是我们文化传统中错误的、丑陋的和低劣的“糟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逐渐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甄别好坏对错。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长大成人后明白“我是谁”,在日后的跨文化交往中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地气”,形成真正的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
弄清楚了这个最根本问题,我们就很容易回答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谁教谁、谁管谁、谁说了算,以及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是是非非问题。不客气地说,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乃至教育官员,之所以有责任和义务担当教育者的角色,与其说是因为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倒不如说是因为而且仅仅是因为,你是“前辈”、“成人”、“过来人”;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家长和官员连三岁孩子都不如,现实生活中这些前辈们往往昏昏浩浩、是非不明,官员包括教育官员中贪赃枉法、贪污腐败者也比比皆是,让他们为后辈人直接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靠得住吗?!我们这代人记忆最深刻的惨痛教训就是,当初在中小学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要彻底砸碎、无情批判的“糟粕”,现代都成了全民热情追捧的国学“精华”……因此,在代际文化传承中,父辈们的最基本任务,要尽的最大责任和义务,就是老老实实地将老祖宗世代留下来的文化经典原原本本地端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甄别挑拣、自明事理、自判是非,这样最经济、最合理也最为保险!如此这般,不仅“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迎刃而解了,而且“谁管谁、谁说了算”的问题也不言自明了。
显然,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最合理、最合乎规律、最科学和可行的一条基本原则(或曰“天条”),就是“顺其自然,百花齐放”;一般来说,越是个体化、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做法越有生命力,越是大一统、一刀切的规制越僵死而反动。相对于高高在上的官员,学校和老师最知道该怎么教;相对于校长,一线教师最清楚教什么;相对于学校,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相对于家长,成长中的孩子自己最知道喜欢不喜欢什么、要或不要什么……。由此来看,鲁教基函(2010)44号通知,显然悖逆常识,犯有方向性偏误,精英主义、理性自负、越俎代庖,恰好颠倒了这个基本逻辑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