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破空而来
——读赵焰的《在淮河边上讲中国历史》
李学军
在古诗中,常以“淮上”泛指淮河之滨地区。例如,唐王维的“江城下枫叶,淮上闻秋砧。”南唐李中的“月生淮上云初散,家在江南梦去迷。”以及宋梅尧臣“淮上一相遇,忆在京都时”等诗句。淮河之滨,犹如一座广袤的历史舞台,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这方唱罢,那方登场,没有人能够说得清,这里曾经演绎了多少令人难忘的故事。历史宛如奔流不息的长河,滚滚向前,一去不再。而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更多的时候,这些记忆仿佛风过无痕、雁过无声,悄悄地飘落于岁月的尘埃中。然而,当行走在淮河两岸并追寻其历史踪迹的时候,著名作家和学者赵焰认为:“那些看起来不复存在的东西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躲了起来,避开了当下的时间;或者,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据称,央视十套《走近科学》栏目的编导曾赴广东海丰县了解这里有关留声谷的奇闻。据当地村民反映,当雷电交加风雨来临之际,时常会听到附近的山谷内突然枪炮声大作,夹杂着一阵阵激战的呐喊声、军号声以及哀号声,令人惊异。关于空谷传音的罕见奇闻,目前尚无准确的解释。一些专家分析:这里过去曾经是战场,可能是当年战斗激烈进行时,恰逢雷电交加,在光电综合作用下,回荡在峡谷的各种声响,被岩层中有录音功能的特殊物质记录存储下来。当雷电交加风雨来临之际,岩层就会将储存的各种声音能量释放出来。我想,淮河边上如果具备类似特定环境条件的话,那些发生在曾经岁月中的类似声响也会时常再现于现实之中。在这些声响中,最显特别的,应该是那些来来往往、行色各异的脚步声。
静静的夜晚,翻阅着赵焰的《在淮河边上讲中国历史》这本书,眼前这些生动的文字隐约伴随着某种声响。恍惚间,耳边回荡起那些从古至今、纷沓而来的脚步声。这些脚步声或轻或重,或急或缓,由远及近,由虚渐实,或漂忽着、拨动心弦,或有力地、震撼心灵,有的如同踩着急急风的密集鼓点,有的好似和着花鼓灯的强劲节拍,连绵不断,余音不绝,从时空隧道中穿越而来。——最早引人注意的,应该是大禹的脚步,匆匆忙忙的,掷地有声的。这个传说中的英雄,为治水而东西奔波,为疏堵而日夜操劳。路过家门时,想必他会有意放轻脚步吧,即便因任重道远而无暇顾及妻儿,其心中也应如常人一般存有愧对家人的难言苦衷。——不疾不徐,悠然自得,若有若无,行止不定。这种随意而行的自在,淡定自若的情怀,只有大彻大悟的老子才会拥有,否则身处凡尘,如何如同进入仙境一般。有的时候,他出行时是听不到脚步的,旷野里留下的是不紧不慢的、得得的牛蹄声。——夜空中,有些急促的、也有些零乱的阵阵马蹄声,是谁的人马?一定是项羽带领的残兵剩勇。身处十面埋伏,耳闻四面楚歌,虞姬那含泪起舞的轻盈碎步,已足以让这位落魄英雄魂断心碎。轻轻回荡的,依稀还有《霸王别姬》那如泣如诉的旋律。——在淮上那些众多的脚步声中,还有管仲的、庄子的、陈胜与吴广的、刘安与“八公”的,还有曹操的、华佗的、嵇康的、欧阳修的、朱元璋的……多少得失成败,多少爱恨情仇,多少喜怒哀乐,多少转承起落,都在这如潮水涌动的脚步声中随风远逝,又像淮河岸边的庄稼一茬一茬地接踵而来。这些脚步声,彰显着淮河流域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揭示着华夏大地错落有致的时代变迁。显然,脚步声能够从某种角度反映出一个人的特质和当时的境况,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象征意义。谨小慎微的,粗鲁莽撞的,节奏分明的,散漫无序的,得意的,慌张的,轻盈的,沉重的,急促的,从容的,如此等等。只要用心去聆听,就可以感受到其间的细微区别。无容置疑的是,要在喧闹嘈杂的背景声中能够清晰地分辨出那些不同的足音,必须具备过人的定力和超常的透析能力。赵焰的笔触,是灵动的,也是理性的。赵焰的听觉,是细微的,也是敏锐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如同交响乐指挥一样,能够从庞大的乐队中准确地捕捉到每个乐手的演奏。于是,在那些平常人觉得杂乱无章、似有似无、起转多变的脚步声中,他搜寻到其中隐含的内在编码—— “明与暗” 、“名与实”、“道与德”、“水与人”、“情与利”,还有“暴与乱”、“爱与怨”、“幻与变”、“诗与剑”、“狂与狷”、“灵与爱”,如此等等。在他与众不同的解读中,我们似乎变得耳聪目明起来,那些已经烟消云散的诸多历史场景和各类历史人物,仿佛随着那些重现的脚步声,跃入我们的脑海间,浮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正如赵焰所言:“淮河两岸,就是这样富有历史的质感,富有生活的情趣,更富有文化的多样性。”淮河,一条古老的河流,一条饱经沧桑的河流,一条作为华夏大地南北分界标志的河流,多少年来,这条河流奔流不息,时而汹涌澎湃,如同奔腾的千军万马;时而波澜不惊,如同两岸庄户人家走动的寻常;时而呼啸而去,好似风卷残云般的英雄;时而轻缓而行,如同思想深邃的智者。有的时候,她卷起的忧郁的波涛声仿佛淹没在长江的激流和黄河的巨浪之中;有的时候,她发出的激越的呐喊声又似乎汇聚着长江的咆哮和黄河的怒吼。
对于淮河,我并不陌生。我曾在淮河边的蚌埠工作生活过好几个春秋。这里位于淮河文化中心地带,拥有禹墟、涂山和冯嘴子花鼓灯生态文化村等独特的文化资源。说来惭愧,陷入凡尘俗事之中,我未曾真切地感知淮河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更多的时候,回响在耳边的,只是自己孤独的脚步声。回味起来,站在那片厚重土地上的自己,是多么轻微渺小,又是多么迷茫无知。其实,每个人总是在学习中成长,在思考中提高,而幸遇一本注重追寻历史脚步的好书无疑有助于我们继续前行。或许,真的就像赵焰所说的,“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只要你感觉了这种节奏,并能踩准这种节拍,上帝就已在你的心中了。”但我们的思绪随着赵焰畅达的文笔徜徉在淮河之滨时,于是,我们聆听到,在历史的空谷之中,回荡着淮上的足音,如同《大河之舞》的踢踏声,纷繁而不失浪漫和明快,多变却尽显美妙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