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有幸进入永远买不起房“黑名单”?


谁将有幸进入永远买不起房“黑名单”?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19日在此间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港澳委员座谈会上谈“房产税”、“限购令”等热点话题,并称上海今后将为“永远买不起房的市民提供廉租房”。(20日中国新闻网) 

每到两会期间,民生话题都理所当然地成为各方聚焦的沸点,而近年来房价持续坚挺难落,更使大家尤为关注如何破解买房难、住房难。上海市长韩正此前说,如果政策制定者不能感同一大批青年人、新上海人身受的紧迫感和渴求,不去解决他们“蜗居”、“房奴”的问题,上海就没有未来;如今,杨雄副市长再表态,“将为永远买不起房的市民提供廉租房”,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官员直面民生难题的勇气和决心。
然而,细细咀嚼两位官员的话,让人感到欣慰和憧憬的同时,又读出几许凝重。“永远买不起房”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谁将“有幸”进入这个“黑名单”?进入廉租房群体意味着永世不得翻身了?当政府将某个群体给“定调”时,那么,是否也就说明阶层板结、固化已然不可避免?毕竟,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穷人群体还是期待政府能够帮他们一把,让他们有朝一日告别贫穷,圆自己的买房梦想。住进廉租房,就等于是永远买不起房,这叫人何等不堪和绝望啊!
当一市之长把解决一大批青年人、新上海人“蜗居”、“房奴”问题与上海未来联结在一起时,显示出的无疑是看待房市调控与住房保障的长远眼光和战略高度,当然同时也表明了做好这一工作的巨大难度。前一段时期,“房地产商绑架银行”、“楼市绑架政府”的说法曾经引发不少有识之士的担忧,而市长之言何尝不是道出了房市绑架上海未来的深层次隐忧,道出了楼市调控与保障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最近一段时期,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媒体层面,都在提倡国民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转变住房观念,从重购轻租转向先租后购,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这也是在现行楼市形势面前应有的理性抉择。不过,我们也必须防止出现另一种倾向,就是过于把住房难的责任归咎于中低收入群体不理性的住房观念,或者过于强调民众转变观念的重要性,淡化政府调控楼市的责任,导致政府官员出于回避压力或者对地产财政依赖而听任房地产市场信马由缰。
诚然,由于国情、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让楼市回归理性,让住房难不再困扰百姓,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短期内要实现调控目标有着不小的难度,但越是如此,我们越不能掉以轻心,或者思想懈怠,或者措施松动,而必须坚定信心,强势推进。毕竟住房是民众最基本的生存要件,事关生活的体面和尊严,如果有住房成为遥遥无期的梦想,不但有碍社会公平的实现,而且会大大挫伤民众的幸福指数和进取动力,直至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后果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