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铺、论文大铺和论文产业
严辉文
某博士公开在网上开店卖论文,每篇叫价一两万元。该博士声称一年内卖出去的论文中有8篇进了SCI索引。 这样一则信息引发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长达两年的关注:博士确有其人,店子也实有其店,主人给其开张叫卖论文的博客取了个很个性化的名字曰:SCI论文小铺。(1月20日《长江商报》)
“SCI论文小铺”公开叫卖的论文,居然还有那么一点学术份量,不仅一年内卖出去的论文中有8篇进了学子们视为畏途的SCI索引,而且与绝大多数进入买卖通道的学术垃圾论文相比,作者敢于保证其原创性和真实性。堪称是论文买卖行当中的一朵奇葩了。众多论文小铺的情形如何呢?沈阳教授用反剽窃软件查询发现,在2007年买卖的论文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SCI论文小铺”大概就属于4%的杰出代表,而绝大多数充塞交易途中的论文要么是学术垃圾、要么是学术抄袭。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阮康成先生更是举证:一篇在1986年发表的医学论文竟先后被25人抄袭,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又被“发表”了16次。
阮康成先生还举例说某中文期刊一年敛财上千万元,笔者以为,与那个身为房奴尚不乏真诚和原创力的“SCI论文小铺”中勤奋的博士比,那算是“论文大铺”了。只是大铺比小铺居然无耻得多——那些刊物拿着国家法定的刊号,干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玷污着科学传播的使命,简直无异于公开抢钱了。而林林总总的论文小铺、大铺,又正在汇成论文买卖产业,据估算2009年产值竟达1.8亿~5.4亿元人民币。
说是铺子和产业,但谁都知道,这压根就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玩意。即便对于前述在论文交易中最清白的博士,我也只能说他是一个让当房奴的现实压弯了科学理想和人格心灵的可怜人,但更为可怜的是由一些个论文铺子、贩子、骗子污合而成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名利场。现在论文黑色交易和非法产业所得,不仅早已令科学本身蒙羞,而且显然反过来正在玷污法律道德和社会风气。
如今呼唤科学道德固然重要,不过祭出法律的武器恐怕尤为迫切。“SCI论文小铺”自称开博客前,查询了相关的法律,博士居然认定“目前并没有相关法律对买卖论文做出规定,根据无罪推定,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而且,根据著作权法,论文的作者有权处理本论文,也就是说我卖论文是不触犯法律的,甚至是受法律保护的。”高智商的博士也许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法律规范存在空白的尴尬现实。其他行当至少对于开黑店依法取缔、非法所得追缴数倍罚款之类都有明文规定,何以独独这个年产值达数亿元的黑色论文交易产业就能逍遥法外呢?设若“刑及于科学”,法律照样能剥夺非法所得,让论文贩子们白忙活一场还要倒贴许多,恐怕论文小铺、论文大铺和论文产业之类也会收敛不少甚至为之暂歇了。
相关链接之论文小铺:http://news.cnxianzai.com/2011/01/312433.html
相关链接之论文产业:http://zqb.cyol.com/html/2011-01/19/nw.D110000zgqnb_20110119_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