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北京市政协会议正式闭幕。记者在政协会议现场看到,房价的涨跌趋势、保障房建设规模的调整以及土地供应总量的规划等问题,已经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焦点。而针对此,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及北京市国土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就委员们提出的焦点问题给出了解答。
关键词1:保障房
委员建议: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
应更加明确保障房的保障对象与标准
今年希望能逐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透明度。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政府住房保障的责任与对象标准,要坚决防止保障的无限制。不应过度浪费公共资源向不应保障的家庭倾斜,尤其不能变成对中产阶层的过度保障。
另外,保障房的准入标准应该加快调整周期。比如今年保障房的申请准入标准,就要根据去年物价、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而重新制定一个标准。只有尽快调整保障房准入门槛,才能逐步扩大保障房覆盖的人群面积。
对于近年来政府重点抓的公租房的建设,今后应该允许在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公租房,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压低租赁价格。
政府回应:
保障房监管工作在加强
在保障房分配及监管工作上,去年起已经采用了“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体系,向社会公示,接受举报。此外,去年北京还建立了住房保障资格审核系统与民政、车管、社保、地税等系统的信息比对机制,以科技手段提高资格审核的准确性。
去年,通过多部门信息比对机制,对已通过政策房审核的21.5万户家庭进行了复核,查处了2433户虚假申报家庭,取消了其配租配售资格。而未来对于政策性住房的售后及租后的动态监管问题将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已超出保障房标准的住户,将收回其资格,并将配租的房源留给其他符合条件的待保障人群。
定向安置房购房家庭选房后,需要将家庭情况、购房人姓名、身份证号及所选房号等情况录入市房屋交易权属信息系统,确保分配使用的公开、透明。同时,严格执行定向安置房的网签制度。
关键词2:调控
委员建议:
北京大学投资银行研究所执行所长王华民:
应进一步削弱住房的投资增值属性
建议政府出台政策,使住房在北京只能作为消费品,而不允许作为投资品进行投资保值增值和投机炒作,从根本上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同时,北京应在重庆和上海试点房产税后尽快出台房产税实施办法,强化对房产中介公司的监管,对提供虚假信息帮助卖房人偷税漏税和提供虚假证明等违规行为进行严惩。
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
应重点调控房价涨幅而非房价本身
希望今年继续调控高房价和抑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建议加大炒房成本,打击炒房投机;合理安排土地供应,稳定土地价格,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总量;加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政策支持力度,减轻市场压力;增加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同时,要求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并优先供应;市住建委等部门应建立统一交易平台,对价格市场进行监控和调控等。
未来调控的指导思想不应局限于房价是什么水平,而应该重点监控房价增速的涨幅,管理涨幅是最重要的。再从土地价格来看,去年年初土地溢价率多数时候在200%甚至300%左右,但随着土地出让政策的调整等,土地溢价率在去年底已经回落,恢复正常,随着地价的正常,房价也将平稳。
另外,应该通过政策、信贷、财政补贴以及保障性的门槛,把各类需求梳理开,更好地引导住房需求。比如为高科技人才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租赁房等等。
政府回应:
今年将严格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
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将继续执行限购政策,坚决抑制不合理购房需求。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积极培育发展二手房市场。规范发展租赁市场,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新增商品住房供应10万套左右。
严厉查处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相关企业的曝光力度。全面实施商品房项目预售资金监管,研究制定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房价分类统计和信息披露机制。
关键词3:土地供应
委员建议:
原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安家盛:
应加强保障房用地的监督力度
对于目前已拿到保障房地块的企业,相关部门要制定配套的监管措施,审查企业是否如实、切实地兑现了拿地时的承诺。
另外,保障性住房和用地要根据保障房的需求来计算,保障房供地量如何与住房需求相匹配,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洪亚敏:
应加大对土地出让金的审计力度
房地产土地一级开发成本越来越高,造成地价和房价也随之上涨。调控地价、房价应优化土地一级开发管理。全市土地出让金在财政收入中占了很大比例,这部分资金的收支使用和管理情况缺少相应的审计监督,缺乏相应制约程序,易滋生腐败。应加大这一环节的审计力度,加强监督。
政府回应:
保障性用地优先
2011年继续按照“控制新增、消化存量、有效储备、有序供应”的原则,合理确定土地储备开发时序和投资计划,完成一级开发投资1000亿元。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土地储备资金使用的监管。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优先优质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
到201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要控制在3650平方公里以内,不断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重点功能区开发、公共服务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土地需求。